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75章 潮涌东南

第75章 潮涌东南(2/2)

目录

鹰派以清远伯王友等武将和部分年轻气盛的官员为代表,主张主动出击,犁庭扫穴。

“陛下!‘扬威’已证其利,当乘胜追击!应立刻组建以‘扬威’为核心的新式水师,主动寻歼‘四海商会’主力,肃清海疆!对走私、倭寇,更应施以雷霆手段,凡有通海资敌者,立斩不赦!唯有如此,方能彰显天朝威严,永绝后患!”王友在朝会上慷慨陈词。

鸽派则主要以户部、部分地方督抚及以徐理为首的保守文官(虽然势弱,但仍有影响力)为代表,主张谨慎行事,以抚为主。

“陛下,兵者,凶器也,圣人不得已而用之。新舰初成,仅有一艘,形成不了真正战力。且跨海远征,补给困难,胜负难料。‘四海商会’盘踞海外,根深蒂固,岂是一战可灭?不如加强海防,严查走私,同时尝试招抚,许以海上通商之利,分化瓦解,方为上策。若一味喊打喊杀,恐将其彻底推向对立,引发更大规模、更持久的冲突,耗空国库,得不偿失。”

双方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朱棣虽内心倾向于鹰派的强硬,但也深知鸽派所言并非全无道理。帝国的财力、新式舰队的形成、以及远征海外的风险,都是他必须权衡的现实。

在这场战略争论中,凌云没有简单地站队,而是从技术执行者的角度,向朱棣呈上了一份《制海三策》:

1. 近海防御与巡逻体系(近期): 加速建造更多“扬威”级或更小型的“飞霆”级舰只,与经过改造、装备部分新式火炮的旧式战船混合编组,形成数支能够有效控制大明沿海主要航路、打击走私和倭寇的巡逻分舰队。这不需等待完美的新舰,利用现有技术即可快速形成战斗力,保障近海安全。

2. 远洋侦查与破交力量(中期): 集中资源,设计建造一型航速更快、适航性更好、具备较强火力的专业巡洋舰。其任务并非与敌方主力决战,而是远洋侦查、保护重要商路、袭击敌方海上交通线(破交)。以此逐步压缩“四海商会”的活动空间,掌握海洋情报。

3. 决战舰队与关键技术突破(远期): 并行研发更强大的铁甲战列舰(设想),并全力攻克螺旋桨推进(以替代效率较低的明轮)、更高性能的装甲钢、速射炮等核心技术。这是最终夺取制海权的基石,但需要时间。

这是一个务实而富有远见的阶梯式发展方案,既回应了鹰派立即行动的需求,也考虑了鸽派关于风险和成本的担忧,更指明了长期的技术方向。

朱棣对凌云的方案大为赞赏,认为其“深合朕心”。他最终裁决:近期以组建近海巡逻舰队、肃清内线为首要任务;同时加速巡洋舰的设计与关键技术的预研;待力量积蓄足够,再图远略。

战略既定,庞大的帝国机器再次围绕“海权”加速运转起来。龙江船厂和新建的海军造船总局更加忙碌,“扬威二号”、“三号”的龙骨相继铺设,改进工作同步进行。

然而,“四海商会”也并未坐以待毙。他们似乎通过某种渠道,知晓了大明的战略调整。不久后,一则令人震惊的消息通过商路传来:“四海商会”联合了数股盘踞南洋的大型海盗势力,并疑似与西洋某个正在崛起的海上强国(可能是葡萄牙的先遣力量)建立了联系,意图组建一个对抗大明的“海上同盟”!

潮涌东南,已不再是大明与“四海商会”的单一较量。更广阔的世界,更复杂的势力,正在被这场由技术革命引发的海权之争卷入其中。凌云站在新绘制的、包含了更多未知海域和势力的巨幅海图前,深知未来的道路,必将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凶险莫测。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