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钢铁时代:从洪武开始 > 第59章 京口新章

第59章 京口新章(2/2)

目录

会议不欢而散。郭衡忧心忡忡:“东翁,此地关系盘根错节,远比南京复杂。各方掣肘,寸步难行。”

凌云却并不气馁:“意料之中。他们并非反对‘格物’本身,而是恐惧变革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可能损害其既得利益。我们要做的,不是强行碾压,而是……让他们看到,并且能分享到,变革带来的、更大的利益。”

破局之举:分化、利诱与示范

凌云改变了策略,不再寻求一蹴而就,而是多点开花,分而治之。

1. 敲山震虎,争取官方有限支持: 他不再与钱知府空谈,而是直接拿着朱棣的批复,找到江苏布政使(已提前通过马三宝和勋贵关系打了招呼),施加压力。同时,他主动提出,京口闸改造的前期勘测、设计费用由天工院承担,并且承诺,改造期间,将利用临时性的蒸汽泵船等措施,确保漕运不中断,消除了漕运衙门最大的顾虑。对于织造局,他则承诺,新式织机初期只用于生产普通绸缎,御用织物仍按旧法,并愿意“协助”织造局改进一些印染工艺,作为交换。

2. 利益捆绑,拉拢商贾与开明匠头: 凌云让郭衡出面,与几位对新技术最感兴趣、也较有冒险精神的商贾深入洽谈。他抛出了极具诱惑力的条件:天工院以“蒸汽机动力”、“新式机床图纸”和“标准化管理”入股,占三成;商贾出资金、场地和部分人工,占七成。并且承诺,工坊产出,天工院优先按市价收购部分,用于朝廷需求,解决了销路问题。同时,他让李小柱举办小范围的“技术观摩会”,向一些有威望的匠头展示蒸汽机带动重型机床加工复杂零件的惊人效率,并暗示,加入工坊区的匠人,将有机会学习这些新技术,薪酬也将远超传统工坊。

3. 树立样板,用事实说话: 在协调各方、缓慢推进的同时,凌云动用天工院自身的力量,在争取到的一小块临江土地上,迅速搭建起一个简易的“示范单元”。这个单元包括一台小型蒸汽机、一套水力传动系统、几台改良的织机和一台小型碾米机。他并不急于生产,而是对外开放展示,让本地的工匠、商人、甚至普通百姓,亲眼看到蒸汽机如何不知疲倦地提供动力,看到新式织机如何飞速吐布,看到碾米机如何高效脱壳。

起初,围观者大多抱着看热闹的心态,对那“喷火冒烟”的蒸汽机充满畏惧。但当他们看到实实在在的效率提升,尤其是当一些胆大的小商人将自家粮食拿来加工,发现损耗大幅降低、效率倍增后,风声迅速传开。

暗箭难防与意外转机

然而,变革必然触动既得利益者。漕运码头的某些把头,担心新式吊臂和管理方法会削弱他们对役夫的控制力;传统织户行会,恐惧新织机会让他们彻底失业;一些被触及土地的士绅,也在暗中串联。

一夜之间,“示范单元”外围被人泼洒了污秽之物,墙上涂写了恐吓标语。几名表示有意向与天工院合作的工匠,收到了匿名威胁。市面上开始流传谣言,说凌云在镇江搞的工坊,用的是“妖法”,织出的布带有“邪气”,吃那里加工的米会“得怪病”。

压力再次袭来。

就在这时,一个意想不到的转机出现了。那位曾与凌云在秦淮河上会面的沈敬仁,竟仿佛循着味道,出现在了镇江。这一次,他不再是孤身一人,身边还跟着一位沉默寡言、眼神锐利的老者。

“凌侍郎,别来无恙?”沈敬仁依旧风度翩翩,“听闻侍郎在京口欲展宏图,却遇宵小作梗。鄙人东主闻之,甚为惋惜。特命沈某前来,或可略尽绵薄之力。”

他指着身旁的老者:“这位陈师傅,乃闽浙一带最好的船匠之一,尤擅驾驭水力,于江海之学,颇有心得。或可助侍郎解决京口闸水文复杂之难题。” 接着,他轻描淡写地补充道:“至于那些滋事的青皮无赖,以及散布流言之人……侍郎放心,在这江南地界,我‘四海商会’的话,有时候,比府衙的告示还管用几分。”

利诱之后,紧随而来的是展现肌肉和提供“帮助”。对方精准地抓住了凌云此刻的困境,伸出了看似友善,实则可能更加危险的“援手”。

凌云看着沈敬仁那深不见底的笑容,又看了看那位眼神如古井般的陈师傅,心中警铃大作。他知道,自己正站在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接受这份“帮助”,或许能迅速打开局面,但也可能就此被这神秘的“四海商会”缠上,再难摆脱。拒绝,则意味着要独自面对眼前这纷繁复杂的局面,进展势必更加缓慢。

京口的新章,刚刚写下开头,笔锋便已陷入了浓重的墨色与未知的漩涡之中。凌云必须做出抉择,而这个抉择,将深刻影响镇江工坊区的命运,乃至他与整个江南势力关系的走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