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二(2/2)
若沉默不言,只求保禄,则非忠臣。
侍臣回答说:陛下乐于接受直言,是天下之福。
撤销安州千户所,仍设青川千户所。
此前,改青川为安州千户所,此时成都都卫奏称改置不便调遣,故命恢复旧制。
赐予广东都指挥使聂纬、指挥使胡通、佥事杨璟田地。
癸卯日,遣使赏赐元旧臣秃鲁。书信说:上古治理天下及名垂青史者,兴亡更替不止一人。
此前元朝失控,群盗蜂起,君昏臣专,天下动荡,终未平定。
我平定乱世,改元立新,革新治化。
今已七年,中原基本安定。
往日戍守北塞,遣将安边,不料耿指挥好杀,致使人各异心。
有小雪干等畏死北逃,实为我用人不当,非归降者不诚。
今耿指挥已依法处置,恐你们未明我意。
昔日起于布衣,仅率一旅之师,未有百万之众。
今诸蕃入贡,我据中原之富,拥兵百万,军民乐用。
由此观之,岂非我诚意感动神人?
你等聪明,宜细思量。
天命所归,不可强违。
去就之机,惟明达者能识。
故遣使问候,余不多言。
元旧国公乃儿不花遣人至大同,表示愿降,后因惧侵犯边衅,未果。
皇上遣使送信晓谕:你遣人自大同来,言欲驻兵平地,意在归顺,却顾虑前日犯边之事,恐不被容纳。
我思若真有此论,是何言哉!
岂不知古人治天下,惟在安民,岂有怀私仇而伤物之理?
你本为元臣,幼主流亡沙漠,余威尚存,你不得不听命。
前日犯边,各为其主,何须忧虑?
去就之机,在于识时。
今来朝观光,正合时宜,诚与不诚,亦在于你。
若你处有知时者,上观天象,下察人事,自择避凶趋吉之道,岂不美哉?
望你深思。
甲辰日,遣元旧官赵元佑、张进、沙德成携诏书及织金文绮赏赐元左丞阿里,并遣夹失伯里等同回。
携诏谕大理:昔因元朝失控,海内纷扰,华夷无主。
我自洪武元年秋八月,平定群雄,恢复汉人故国,统一中原,至今七年,四夷诸蕃皆已称臣入贡,惟大理未遣使。
近查典籍,大理在唐、宋时受封王爵,元朝削去国名,只称土官。
今其国为元君遗脉,梁王主之,未复旧封。
我命臣僚议准唐、宋旧例,封段氏为大理国王。
故特遣使,先谕我意。
使回后,将发印诰,令你王臣开国治民,同享太平之福。
望你审慎考虑。
乙巳日,祭祀太岁、风云雷雨、岳镇、海渎、山川、城隍、旗纛诸神。
将东昌府棠邑县的忠厚等乡划归临清县。
夜间,岁星犯轩辕大星。
丙午日,设置龙江、石灰山二关,各设大使一人(正八品)、副使一人(从八品)。
命太常卿议定祭祀日期。
议定:风云雷雨境内山川、岳镇、海渎,于春秋仲月上旬择日祭祀,历代帝王陵寝同例。
仲春上旬甲日祭城隍神,山川祭后一日祭社稷神。
春秋二八月上戊日,祭无祀鬼神。
春用清明日,秋用七月十五日,冬用十月一日,书于牌位,按时祭祀。
定为规式。
祭日遣官监察,不敬失仪者治罪。
庚戌日,任命兵部尚书孙克义为湖广行省参政,代陶凯还朝。
增设二十七处牧监群官,隶太仆寺,每群设群头一人。
癸丑日,任命李世昌为金吾卫指挥同知。李世昌为平章李思齐之子。
乙卯日,增加列侯等官俸禄。皇上念及功臣家族人口众多,岁禄恐不足赡养,命中书省核算,列侯自中山侯以下十三人,原食禄一千五百石者,加赐公田一千石,共岁食二千五百石。
荥阳、宣宁、宜春、河南四侯,原食九百石,今皆增至二千五百石。
都督蓝玉、王弼、河南都指挥使郭英,各食二千石。
杭州都指挥使徐司马、西安行都指挥使韦正各一千五百石;同知都督何文辉、丞相胡惟庸各二千石。
大夫汪广洋、陈宁各一千九百石。
留守都卫指挥周贤一千石,在京指挥使八百石,同知六百石,佥事五百石;在外都指挥使八百石,同知六百石,佥事五百石;各卫指挥使六百石,同知五百石,佥事四百石。
所拨公田,仍按旧则征税,不许减免。
青州府胶州、高密县,自六月至今日连续大雨,胶河泛滥,损害庄稼。
丙辰日,左副将军李文忠率军至礼州,分道追击元兵,擒获元旧官十二人,俘虏二百二十人,缴获马驼牛羊甚多。
闻元兵屯驻伯干儿,遣兵追击,未及而返。
丁巳日,皇上念京畿百姓众多,鳏寡孤独、残疾病弱无依者多,旧养济院狭小不足容纳,命于龙江择空旷之地,建屋二百六十间安置。
戊午日,赐予沂州卫士卒战袄、棉裤各五千件。
己未日,夜四更,有青白色星从紫微西藩右枢旁出现,向西北行,至云中消失。
庚申日,河间、广平、顺德、真定所属三十三州县百姓饥荒,诏免其税粮,命官府赈济抚恤。
吏部奏:凤阳、临淮县地要事繁,应增县丞、主簿、典史各一人。
砀山、盱眙、天长、光山、蒙城、霍丘、罗山、颍上、定远、五河、太和、虹、亳、息、沛、礼十六县,粮产不足千石,应各减县丞一人。
均获批准。
因罗山距凤阳远,命改隶河南汝宁府。
辛酉日,出现五色祥云。
监察御史答禄与权进言:古代统治天下者,既立始祖之庙,又推始祖所出自之帝,祀于始祖之庙,以始祖配享,称为禘祭。
禘祭是大祭,是君王的大祭。
周朝祭太王为始祖,推本后稷为所出自之帝。
今皇上即位七年,未行禘祭,宜命群臣参考古今施行,以成一代典制。
事交礼部、太常司、翰林院议,认为:虞、夏、商、周四代世系明确,始祖所出可推,故禘礼可行。
汉、唐以来,世系无考,不能明始祖所出。
当时所谓禘祭,不过合祭已迁庙之神主,按昭穆次序祭祀,实为古代大祫祭,非禘祭。
宋神宗曾说:禘祭是为审知祖先所出,若不知祖先所出,禘礼不可行。
今国家已追尊四庙,但始祖所出未考,禘祭之礼似难仓促施行。
皇上批准此议。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九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