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五十一(1/2)
洪武三年(4067年)夏季四月初一日(己未日),礼部制作各位藩王的册书和宝玺完毕,并且呈上有关册立分封的礼仪。
它的规制,册书和宝玺都用金制成,宝玺,按照周尺的标准,边长五寸二分,厚度为一寸五分,那上面的篆文写着某王之宝。宝匣、宝座雕刻蟠螭,其余与皇太子册宝制度相同。
亲王分封接受册宝的仪式。前期选择日期奏告太庙。
到了这一天,在宫殿当中设置五座放置宝册(皇帝的印玺和册书)的几案,在宫殿前红色台阶东边设置十座宝册亭,皇太子站立侍奉的位置在皇帝座位的东边,各位王爷跪拜的位置在宫殿前红色台阶上以及皇帝座位之前,都面向北方。其余的陈设、侍卫、执事等都和册立太子的礼仪相同。
这天早晨,众多官员各自到自己的岗位上就位。敲三遍鼓,侍仪上奏说“中严”,皇帝在谨身殿穿戴衮冕,皇太子在奉天门穿戴冕服,亲王各自穿戴九章冕服。引领排班,分别引领文武百官进入侍立的位置。侍仪官捧着笏板奏报皇帝准备出宫。皇帝出行,驾临奉天殿,尚宝卿捧着宝玺以及前导、后从之人奏乐,都依照平常的礼仪。挥动鞭子使它发出响声。司辰报告时间结束后,引进使四人引导皇太子,引礼官四人引导亲王,都从奉天殿东门进入。音乐演奏起来,皇太子和亲王从东边的台阶登上堂。皇太子从殿东门进来,由太子舍人引着,站在门外等候。内赞接引太子到侍立位。亲王入宫,到丹陛拜位,引礼官分别站在左右,乐声停止。捧着册封诏书和玉玺的太监从西边的台阶登上丹陛,都进入奉天殿,在丹陛上站立。知班在宫殿前红色的台阶上大声宣告队列已经整齐。赞礼官在丹陛上唱礼“鞠躬”,音乐响起,行再拜礼,音乐停止。内赞引导承制官跪下,承制结束后,承制官从殿中门出去,站在中门外。宣称有皇帝的诏命。赞礼官,赞唱‘诸王皆跪’。宣读诏书说:‘封皇子某某为某某王,某某为某某王,皇侄孙某为某王。’礼毕,赞礼官让诸王都俯伏于地,然后起身,承制官从宫殿西门进入,在宫殿西侧跪下,说道:传制完毕,回到原位。赞礼官引导各位王爷鞠躬,音乐响起,众人行再拜之礼,音乐停止。赞礼官主持行礼仪式。引导礼仪的官员引导秦王从殿东门进入,乐声响起。引礼站在门外。内赞引导秦王进入,来到皇帝宝座前的拜位,音乐停止。内赞官赞礼,(受册宝者)跪,(内赞官)将册书和宝玺授予(受册宝者)。捧册宝的官员在桌案前跪下,将玉册授予读册官,宫中赞礼官唱赞读册。读册官跪下,读完册文,把册文交给丞相,丞相插好笏板接受册文。内赞唱‘将圭插在腰带上’,又唱‘接受册书’。丞相跪着把册书授予秦王,秦王恭敬地接过册书和印玺,内使在秦王西边跪着,捧着册书起身,站在秦王西边。捧着册书和宝玺的官员又在案子前面跪下,将宝玺授予读宝官,内赞官引导读宝官读宝玺上的文字。读宝官跪着读完宝册,将宝册交给丞相,丞相捧着宝册跪着交给秦王,秦王接过册宝,内使跪在秦王西边。捧着宝玺的捧宝官,站在捧着册书的内使的导礼仪的人引领秦王出去,音乐奏响。内使捧着册书和宝玺在前面引导,出来后,到达宫殿的东门,引礼官引导秦王回到自己的位置,音乐停止。内使把册书和宝玺放在册宝亭的盝匣里,退下站在宫殿前红色台阶的东边。礼仪官引导燕王、吴王、楚王四位依次进入大殿,接受册书宝印,由内使捧接,都与前面一样。结束。赞礼官唱赞,秦王以下的人都鞠躬,音乐响起,众人行四拜之礼,音乐停止。内使拿着五位亲王的册宝亭子在前面走,引礼官引导五位亲王都从东面的台阶走下来,音乐响起。奉迎册宝的官员从奉天门东边奉迎而出,音乐停止。
当时齐王、潭王、赵王、鲁王都还年幼,朝廷派官员携带册书和印玺授予他们。仪礼引导官引导中书令稍稍上前,丞相上前站在宫殿西边。内赞官协助丞相跪下接受制书完毕后,读册宝官捧着四位藩王的册宝都从中门出去。内使抬着册宝亭来到宫殿的红色台阶中间。(“??”字可能为“舁”字的误写,舁:抬)。读册官、读宝官把册书、宝玺放在盝匣中,执事官用黄罗帕盖在盝匣上。宝亭向前行进,授册宝官与丞相一同从中间的台阶走下。读册宝官从西门进入大殿,回到原位。恭敬地接过册书和宝玺,四名内使从西边的台阶走下,跟随着丞相从宫殿前的红色台阶转到谨身殿的东边,行进到王宫的大门外,放置册书和宝玺的亭子暂时停放在大门外的正中间位置。内使监官员从册宝亭西南面走出迎接,跪在地上,面向东北。授予册宝时,丞相站在东北方,面朝西南方向宣称皇帝有诏令,宣读诏令说:‘封皇子某某为某王,某某为某王。’结束后,授册宝官,丞相出来,内使监官迎接册宝进入宫中。授予册宝的官员,丞相从王宫门出去,到奉天殿前的台阶西边,从西台阶上殿,从西门进入大殿,跪着说:“宣读制书完毕。”然后俯伏,起身,引礼官将靖江王引到御座前,跪着接受册宝,出来,回到原位,行四拜礼,从东台阶下去,迎接册宝从奉天东门出去,都和秦王、晋王等礼仪相同。礼部尚书跪着奏请加盖玉玺,然后走到案几前捧起诏书,尚宝卿加盖玉玺,将诏书放置在案几上。礼部尚书跪着上奏说:‘捧着诏书前往午门宣读。’太常卿捧着诏书从中门走出,奏乐,从中阶走下,将诏书交给册封使者。丞相和其他官员从西门出去,从西边的台阶下来。文武百官迎接诏书,在午门外宣读并颁行。都和常规的礼仪相同。侍仪上奏说礼仪结束,响起挥鞭声,皇帝起身,音乐奏响,返回宫中。引导皇帝从东门进入,到达殿上,引导皇太子出来,停止奏乐。
迎接册宝、安置在亲王殿的仪式这一天,有关部门准备好鼓乐,仪卫准备好仪仗在奉天门西边、右顺门东边等候。亲王接受册宝完毕,走到奉天东门,引礼官引导亲王到东耳房等候,等向中宫行礼。内使抬着册宝亭从东门出来,经由西边的道路,仪仗和鼓吹乐队在前面行进,送到亲王殿,各自按照顺序恭敬地安放在殿内。
年幼亲王在宫中接受册宝的礼仪。受册当天,内使监官员在殿内正中间陈设香案,在香案的南面设置保抱、抱王受册位,在香案的东面设置授册宝内使监官位,在保抱抱王受册位的西面设置捧受册内使位,在捧受册内使位的南面设置捧受宝内使位。司赞二人分别站在保抱、抱王受册位的东西两侧。丞相捧着迎接的册书和宝玺来到王宫门外,内使监官跪着听完制书后,丞相离开,内使监官迎接放置册书和宝玺的亭子进入宫中,将其放在香案的北面。保抱抱王从东门进来,音乐响起,来到香案前接受册封的位置,面向北方站立,音乐响起。停。司赞官宣布举行册封礼仪,内使、监官上前站立,宣称有制命。内赞宣布“保抱、抱王”,保抱和抱王都要跪着。内使监的官员宣读皇帝的制书说:‘现在封皇子某某为某某王,某某为某某王。’礼毕,内赞赞礼官抱着太子起身。接着继赞授予册书和宝玺。司宾引导着一个保姆抱着(孩子),站在王的面前。授册宝的监官到桌案前取册书,捧着交给保姆(保抱),保姆接过册书,再交给捧受册的内使,内使在保姆的左侧跪下,接过册书,起身,退下站在西边。授册宝监官又到桌案前取过宝玺,捧授给保抱,保抱接过宝玺,再授给捧受宝玺的内使,内使跪在保抱左边,接过宝玺,起身,退到西边站立。按照顺序接受册封的册宝,都像上面的礼仪一样。内赞宣告赞礼结束,音乐响起。司宾引领保姆抱着亲王退下,音乐停止。执事官员各自将册书和宝玺放置在亭子里。
亲王前往中宫行朝谢之礼的仪式与到东宫接受册封后行朝谢之礼的仪式相同。各位藩王拜谢太子的礼仪,与亲王祝贺太子接受册命的礼仪相同。
亲王自行祝贺以及百官祝贺诸王的礼仪。亲王接受册封的那天,仪卫司在西宫亲王殿按照亲王年龄的长幼安排座位。侍仪司在宫殿庭院的东西两边设置文武官员陪立的位置,在庭院中间设置拜位,文官在东,武官在西。内赞官二人站在殿内,东西相对。拱卫司在殿前的东西两侧陈列亲王的仪仗,乐工在殿庭的南面陈列乐器。赞礼官唱赞各位到自己的位置上去。亲王在东宫行完礼之后,引礼官引领各位亲王穿着便服进入宫殿,奏乐,(亲王们)登上座位后,音乐停止。文武官员进入宫殿,站立在殿庭的东西两侧。引礼官引导晋王以下的人到秦王面前行礼。赞礼官唱赞行鞠躬礼,晋王以下的人都行鞠躬礼,音乐响起,众人行四拜礼,音乐停止。等到按照顺序由亲王们行礼时,都要依照贺秦王的礼仪。赞礼官唱礼完毕,各位亲王各自入座。引礼官引导文武官员进入各自的位置。赞礼官唱‘鞠躬’,音乐响起,赞礼官唱‘拜’,音乐停止。引礼官引导丞相到殿上的拜位,内赞与赞礼相同。赞礼的人跪下,丞相和庭院中的文武官员都跪下。丞相行礼祝贺说:银青光禄大夫、中书左丞相、宣国公李善长等人,在此遇到亲王殿下,荣幸地接受册封宝玺,封土建藩的礼仪完成,(我们)极其欣喜踊跃。祝贺完毕之后,内赞和赞礼相同。赞礼官跪伏在地,丞相和庭中文武百官也都跪伏在地,然后起身,丞相离开。引导礼官回到原位。赞礼官唱赞行鞠躬礼,音乐响起,行四次拜礼,音乐停止。赞礼官宣布礼仪结束,亲王起身,音乐奏响,(亲王)走出殿门,音乐停止。引礼官引领文武官员依次退出。
亲王受册的第二天,皇太子向皇帝贺喜的礼仪。这一天早晨,奉天殿里里外外都已安排布置好,侍卫奏乐、鸣鞭等,都按照平常的礼仪。皇帝身穿衮冕礼服登上皇位,皇太子、亲王各自穿上冕服。引礼官四人引导皇太子、亲王从东门进入,奏乐,从东边台阶登上,到达拜位,乐声停止。引礼官站在他们(皇太子、亲王)前面,引导皇太子、亲王行鞠躬礼,音乐响起,(皇太子、亲王)行四拜礼,音乐停止。引导官引导皇太子从宫殿东门进入,音乐响起。引进站在门外等候。内赞接引皇太子到御座前的拜位,音乐停止。内赞、引进一起唱赞礼,皇太子、亲王都跪下。皇太子称贺说:“长子我今日遇到各位弟弟受封建国,特地来向父皇陛下称贺。”礼毕,内赞官、引进官一同唱赞俯身伏地,皇太子、亲王俯身伏地,起身,内赞官引领皇太子走出宫殿东门,音乐奏响。引进使引导皇太子复位,音乐停止。引进官赞礼鞠躬,皇太子、亲王都鞠躬,奏乐,拜四拜,乐声停止。引进官引导皇太子、亲王从东阶下来,奏乐,到文楼,乐声停止。东宫向中宫祝贺,以及百官进呈表笺向皇帝、中宫祝贺,东宫和内外命妇向中宫祝贺,都与东宫接受册命的礼仪相同。庆贺结束以后,朝廷百官以及各位有封号的妇人都赐宴,皇帝仍然选择日期派遣各位王爷去拜谒太庙。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辛酉日。皇帝把分封诸位皇子为王的事情告诉太庙,礼仪完成后,在奉天门和文华殿宴请群臣。皇帝告谕朝廷大臣说:“过去元朝失去了对天下的统治,各路豪杰纷纷起兵,天下大乱,百姓惨遭涂炭,朕亲自率领军队,平定了这场大难。”上天眷顾保佑,天下安宁平静。然而天下如此广大,一定要建立藩国作为屏障,对上保卫国家,对下安定百姓。现在各个儿子已经长大,应该各自有爵位和封地,分别镇守各个封国。朕并非偏爱自己的亲人,而是遵循古代先王的制度,为了国家的长治久安考虑。各位大臣恭敬地磕头回答说:陛下分封建立各个藩王,用来保卫宗庙社稷,这是天下千秋万代的公认的道理。皇帝说:“先王分封建立诸侯国,是用来庇护百姓的。周朝推行(它)就统治长久,秦朝废除(它)就迅速灭亡。从汉朝、晋朝以来,没有不是这样的。这中间太平与动乱交替出现,只是看施行的政策怎么样罢了。总之,要想达到长治久安的目的,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癸亥日这天夜里,有流星大如杯子,颜色青中带红,有光亮,从下台星处升起,向西北方向运行,到文昌星处消失。
甲子日,禁止蒙古人、色目人更改姓氏。诏书说:“上天降生百姓,他们有不同的族属姓氏,各自有其根源,古代的圣王非常重视这一点,所以通过姓氏来辨别婚姻,重视本源,来使民俗淳厚。我出身平民,平定天下群雄,成为天下的君主,已经曾经昭告天下。蒙古各族人等,都是我的子民,如果有才能,一律提拔任用。近来听说入仕为官之后,有的人大多更改姓名,我担心岁月长久之后,他们的子孙相互传告,不清楚自己的家族根源,这确实不是先王致力于严谨对待姓氏家族的治世之道。中书省应该告诉他们,如果已经更改了姓名,就允许他们改正。
将六安卫改设为守御千户所。
乙丑日,皇帝册封皇子为王,诏告天下说:“朕承蒙天地百神的保佑,祖宗英灵的庇佑,在群雄纷争的乱世,从淮右起兵,依靠将帅的效力,在江左建立了大业。从前命令大将军徐达统率各位将领,来平定中原地区,不到两年时间,天下清平宁静,敌人逃到沙漠。现在大统已定,百姓安居乐业,我想先论定军功,来颁行爵位和赏赐。因为吐蕃的疆土,还没有归入国家的版图。今年春天,又命令徐达等人率领军队再次出征,所以封赏的仪式,还没有来得及举行。朕认为帝王的儿子,身为嫡长子的一定要被册立为太子,其他的儿子也应当被封为王爵,赐给他们土地,让他们来扞卫国家。朕现在有十个儿子,在即位之初,就已经立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分封各位皇子,本来是要等到酬报赏赐功臣之后(再进行),然而(皇子们)尊卑的名分,应该尽早确定。于是在四月七日,朱元璋封次子朱樉为秦王,三子朱?为晋王,四子朱棣为燕王,五子朱橚为吴王,六子朱桢为楚王,七子朱榑为齐王,八子朱梓为潭王,九子朱杞为赵王,十子朱檀为鲁王,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都授予了册书和宝玺,设置了传承的属官,以及各种礼仪,都已有了定制。唉呀!我平定天下的动乱,是为了百姓的安宁;我依照古法建立国家,是为了实现天下大治。因此特此诏告天下,让所有人都知道。
册封秦王的诏书上说:“过去统治天下的君主,会将福禄给予有德行的人,他们尊贵的儿子必定被封为王,这都是人为之事罢了。”然而处在高位享受福禄,在一方建立邦国,尤其被皇帝所关注信任。我的第二个儿子朱樉,现在我命令你为秦王,分封土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出身于农民,与各路英雄豪杰并驾齐驱(争夺天下),历经百般艰苦,志向在于敬奉天地,祭祀神只,扩充军队,讨伐有罪之人,拯救百姓,时刻不敢懈怠,因此成就帝业。现在你们要巩固自己的国家,应当恭敬地将天地放在心中,不可超越礼法去祭祀,对于宗社山川的祭祀,要按照时令举行。要谨慎地布置军队守卫,体恤百姓,一定要做到尽善尽美。啊!勤勤恳恳为百姓做事,尊奉上天,辅佐皇室,秉持中正之道,就会永远享受福禄。体会朕的训诫之言,希望你们慎重对待。
各亲王的册封文书都与册封靖江王的文书相同,上面写着:‘考察古代帝王,统治天下时,一定会封立同姓的亲属,以此来厚待亲族,巩固根本,这种做法由来已久。’朕出身平民,遭遇社会动荡不安,亲自历经行伍,乘着天命开辟基业,经历艰难多年,才成就了伟大的功业,这都是天地眷顾保佑,祖宗积累德行的缘故。现在朕已经成为了天子,追念你的祖父朱守谦,朕的兄长,特封你为靖江王,镇守广海一带。啊!你们要想到我创立帝业的艰难,谨慎对待你们接受封赐的制度,不要忘记我的训诫之言,进一步修养自身,永远做国家的屏藩辅弼,还应当谨慎戒惧啊。
丙寅日,设置大宗正院,品秩为正一品。任命郑九成担任秦王府左相,兼任陕西行省参政,任命王克让担任左傅,任命文原吉担任右傅,任命温祥卿担任录事,任命高逊志担任纪善,任命汪河担任晋王府左相,兼任山西行省参政,任命熊鼎担任左傅。各诸侯王的相、傅等属官,都选拔人才来担任。
皇上召集东宫的属官以及王府的属官并告诫他们说:‘辅导太子与诸王的大臣,就像规范行为的器具,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然后才能端正别人。’大概道德仁义,是端正人的行为规范;善良邪恶,是修养身心的衡量鉴别标准。你们辅佐教导各位皇子,一定要匡正他们的品德和道义,使他们明白善恶,让他们知道追求正道而不流于邪道。这样,就能够尽到辅佐引导的责任。我认为即使是木匠有了木材,也一定要经过绳子的测量和斧子的削砍,才能做成器具。太子和诸王一定要有贤能的辅臣,开导辅助他们,才能使他们成为有德之人。朕选择你们担任东宫官员,你们都应该尽心竭力。又比如经史书籍里古人已经做过的事,那些能够作为借鉴警诫的,就采集摘取其中的事迹,按顺序编辑成册,早晚阅读观看,用来增长知识见闻,这对辅导(太子等)也有帮助。大臣们叩头接受命令后就退下了。
皇帝又对秦王左相郑九成等人说:“朕分封诸子,选用傅相,责任不轻。凡是与君王交谈,应当扩大学问来充实自己的品行道义,陈述忠孝来开启君王的良知。事情有做得不好的地方,就一定要寻求做好的办法;政令有不完善的地方,就一定要寻求完善的办法。让他们的智慧不被蒙蔽,上下相亲相爱,这样就差不多可以让道德有所成就,来弘扬长久的功业,而辅佐的臣子也能够尽到自己的职责了。又回头对刘基等人说:‘我看古代贤明圣德的君主,即使在太平安定的时代,也不忘修身反省,实在是因为富贵容易使人变得骄傲奢侈,骄傲奢侈必然会导致荒废放纵,没有荒废放纵而不覆灭的。所以曾经告诫太子和诸位皇子,认为读书人如果不能端正自身、修养品德,就会使自己和家庭遭受灾祸。做士人尚且如此,更何况是做国君、做帝王的人呢?刘基叩头回答说:‘陛下能这么说,是国家万代的福气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