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大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2/2)
甲申日。皇帝认为每年祭祀天地、社稷、岳镇、海渎、灵星诸神,都要设置神坛,祭祀有固定的日期。
然而在祭祀的那一天,有时候会被风雨刮倒,而人们上上下下出入行礼的时候,执事的人们身上的衣服都被沾湿了,不但不方便行礼,而且对神灵也是一种亵渎。
于是指示礼官考察探求前代(的做法),(发现)有在祭坛上建造殿屋来遮蔽风雨,(这样做)对举行祭祀之事比较方便的情况。
到了这时,礼部尚书崔亮上奏说:“考察宋朝祥符九年的议论,在南郊坛祭祀昊天上帝,如果遇到雨雪天气,就到大尉斋厅望祭。
《元经世大典》记载,在社稷坛矮墙之外墙里面,北墙之下,也曾建造房屋七间,向南对着两个坛(太社坛、太稷坛),用来防备风雨,叫做望祀堂。
请按照这种规制,在圜丘、方丘坛的南面都建造九间殿宇,在社稷坛的北面建造七间殿宇,作为遥望祭祀(天地、社稷等)的场所,遇到风雨天气就在这里遥望祭祀。
皇上听从了他的建议。
崔亮又上奏说:‘灵星、寿星、司中、司命、司民、司禄这些神灵,就是《周礼》中所说的对幽暗、阴冷之神的祭祀。’
汉朝曾经修建灵星祠来祭祀它。
然而祭祀星辰,之所以在坛上进行而不在屋里,是因为要与天地风雨霜露之气相通。
在屋内祭祀,似乎不合礼法,所以唐朝、宋朝不用这种方式。
然而各个祭坛既然都建成殿屋的形式,那么灵星诸祠也建成殿屋,进行望祀比较方便。
皇上说:‘风雨、星辰的神灵,它们的气息四处流通,它们的神灵无处不在。’
况且祭坛有房屋,是为了安置神灵,遮蔽风雨,方便举行祭祀,为什么不可以呢?
灵星诸神,其祭祀标准依照汉朝制度,在城南建造坛屋来进行祭祀。
崔亮又上奏说:‘太常寺建议在圣寿日祭祀寿星,同一天祭祀司中、司命、司民、司禄,表明与百姓共同接受福祉。’
八月十五日祭祀灵星,都派官员举行礼仪,形成固定的制度。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丁亥日。礼部上奏说:按照《礼记·郊特牲》的记载:‘郊祭的时候,使用陶匏、瓦器(作为祭器),是因为崇尚质朴的缘故。’
《周礼·笾人》记载:‘凡是祭祀,都要准备簠簋中的食物。’
疏上说:‘外祀用瓦簋。’
现在祭祀使用瓷器,已经符合古人的意旨。
只是盘盂这类器具,和古代的簠簋、登、豆的形制不同。
现在准备祭祀所用的礼器都用瓷器,样式都仿照古代的簠、簋、豆、登,只是(器具的)边缘用竹子(来装饰)。
皇帝下诏书批准了。
赐给国子监的学生冬衣。
大将军徐达的军队驻扎在驿马关。
戊子日,监察御史睢稼进言说:‘《周官》中有在象魏(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的一对高建筑,亦叫“阙”或“观”,为悬示教令的地方)悬挂法令条文的记载,《礼经》记载着乡饮酒礼时宣读法令的说法,这些都是引导民众遵守礼法从而远离刑罚的举措。’
现在新的律法颁布于天下,乡村中一些见识浅薄的百姓,还有不明白律法内容的。
应该效仿古人每月初一宣读法律的制度,命令知府、知州、知县,每逢月初与乡间的老人、少年会面,让儒生宣读法律,解析其中的含义,让他们通晓法律,那么人们就都知道敬畏法律,犯罪的人就会减少了。
皇帝说:“用法令来威胁人民,不如用诚心来感化人民,使他们厚道讲信用,勉励他们廉洁知耻,这才是教化人民的根本。”
所以羞耻憎恶的心产生了,那么偏邪不正的私欲就会被遏止;外在防范的法令严密了,那么苟且求免(刑罚)的行为就会兴起。
你说研读法律固然可以禁止民众做坏事,如果说要让民众不犯罪,关键应当深入探究其根本。
命令赏赐征讨陕西、北平后归来的将士每人两匹文绮。
命令江西行省平章陆仲亨掌管大都督府事务。
设置海南卫,让指挥佥事孙安驻守在这里。
己丑日,大将军徐达的军队到达原州,右副将军冯宗异、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都带兵与他会合。
庚寅日,礼部尚书崔亮上奏说:‘《周官》记载天子的五祀,分别是门神、户神,因为这是人进出的地方;中溜神,因为这是人居住的地方;灶神、井神,因为这是人赖以生存的地方。’
所以杜佑说:‘天子、诸侯一定会祭祀五种神灵,是为了报答他们的恩德。’
现在打算依照《周礼》中五祀只在年终腊祭时,在宗庙门外统一祭祀。
群臣当中四品以上官员祭祀中溜、门、灶三位神灵,五品以下官员祭祀门、灶两位神灵,这样大体合乎礼的旨意。
皇上命令将这件事写成法令。
皇上派遣使者晓谕元朝将领扩廓帖木儿说:‘过去帝王取得天下的时候,在大功即将告成之际,尤其必须广泛地显示恩宠与诚信,即使是一向相互为仇敌的人,也都接纳并且一并任用他们,这是取法天地的度量,从而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啊。’
我自从在淮右起兵,招揽各方英雄豪杰,平定中原地区,只是西北边境的防备还没有完备。因为你坚守孤城,保全城中剩余的民众,处在遥远的沙漠之地,我非常挂念你,因此特意为你洗刷罪名,以表达我这深切的关怀。
一定能够知晓时势,通达权变,慷慨地前来归附。
他部下的将帅以及各部流离失所的军士,很多都是我们中原地区的人,如果真的能够改变想法归从顺从(我方),不论文臣武将、有智有谋之人,都将会一个一个地任用他们。
有愿意返回原籍的,朝廷听任他们。
贺宗哲、孙翥、赵恒这些人,我全都包容,都不追究计较。
抓住机会,一刻也不能拖延,我不会再说第二遍,你要好好考虑。
把骁骑卫改称为龙虎卫。
设置燕山前后二卫。
把福宁州改名为福宁县。
临川守御千户胡朝宗接受贿赂,按照法律应当判处死刑。
皇上出行来到三山门,朝宗的父母拜倒在道路左边,哭泣着哀伤地诉说:只有这个儿子,(他)死了的话我们老了就没有依靠了。
皇上怜悯他,让他按照减免死刑的律例论处,(使他)能为父母养老送终。
大将军徐达听说贺宗哲从六盘山逃走,派遣都督副使顾时、右丞薛显、参政傅友德率领一万骑兵去追击他。
这个月,皇帝诏令儒臣修纂礼书。
当时皇上认为国家刚刚创立,礼仪制度还不完备,就下令中书省让天下郡县推举那些向来志行高洁、博通古今、熟谙时事的人,年龄在四十岁以上的,用礼仪送到京城,参考古今制度,来确定一代的典章制度。
那些年龄超过五十岁、不到四十岁,不是非常了解经术的人就不要派遣。
于是儒士徐一夔、梁寅、刘于、周子谅、胡行简、刘宗弼、董彝、蔡深、滕公琰来到京城。
当时曾鲁因为《元史》刚刚修成,(和宋濂)一起上奏请求挽留他,于是(皇帝)命令(他)和各位儒生一同编纂修订(书籍)。
皇上派遣金吾卫千户秦毅带着诏书去告诫大将军徐达说:“之前因为中原动荡,西方边境不安定,我命令大将军统率六军,奉行上天的讨伐。
现在元朝都城已经平定,关陕一带全部平定,将军的功劳很大啊。
朕很怜悯将军你长期在外面辛劳,曾经派都督佥事吴祯去转达朕的意思,没有听到你班师回朝的日期,朕每天都在盼望着。
诏书下达,你要在当天就出发。
他镇守西北的策略,都要按照之前的诏令。
征召河间、长芦转运使周浈进入朝廷(京城)。
礼部进言说:“光禄寺卿的职责是侍奉皇帝的膳食,现在宰相、儒臣在皇帝身边侍食,也由光禄寺卿共同侍奉,于礼不合。”
应该设置四名直长,每当有一百名官员受到皇帝赏赐的食物时,就让他们来负责相关事宜。
皇帝听从了他的建议。
大明太祖圣神文武钦明启运俊德成功统天大孝高皇帝实录卷之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