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土豆改命,大秦无饥(2/2)
李斯深吸一口气,强令自己镇定,但眼中的震撼丝毫未减。他走下马车,来到一堆新挖的土豆前,拈起一个掂了掂,又细看那金黄的切口,终是长叹:天佑大秦!陛下圣明!九皇子……真乃神人也!
他不再犹豫,转身对随从肃然道:速设香案,本相要即刻宣旨!
很快,香案在丰收的田边设好。这是一张临时搬来的榆木桌案,上面铺着红色锦缎。侍卫们分立两侧,神情肃穆。李斯郑重展开明黄绢帛圣旨,朗声宣读:
皇帝诏曰:朕之第九子嬴昭,天资聪颖,心系黎民……献祥瑞土豆于国,解万民倒悬之急……于陇西推广耕种,殚精竭虑,功勋卓着……特封为镇国司农侯,食邑万户,赐金千斤,帛万匹……钦此!
旨意宣毕,周围跪伏听旨的百姓爆出更热烈的欢呼:陛下万岁!殿下千岁!欢呼声如潮水般席卷田野,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嬴昭上前恭敬接旨,小脸平静如水。封侯赏赐,在他意料之中。他更在意的,是旨意中那句解万民倒悬之急是否真正落实。今日他穿着一袭青色锦袍,腰系玉带,虽年纪尚小,却已显露出不凡的气度。
李相,嬴昭看向李斯,声音清朗,土豆丰收,乃父皇天威所致,将士用命之功,昭不敢贪天之功。如今粮已入库,如何尽快运往各地,平抑粮价,赈济贫苦,安抚降卒,还需朝廷速定章程。
李斯此刻对这位年仅七岁多的小皇子已是心服口服,忙道:殿下深谋远虑,臣佩服。陛下已有旨意,命治粟内史府全力配合,开通漕运、驰道,优先输送土豆。同时,以土豆抵充部分粮税,减轻百姓负担。各地官仓即日起,开设土豆粥棚,无偿供给孤寡贫弱……
听着李斯一条条陈述朝廷后续安排,嬴昭微微颔首。父皇动作很快,考虑也算周全。他的目光扫过田间忙碌的百姓,看到他们脸上洋溢的笑容,心中稍感安慰。这些朴实的人们,终于可以度过一个温饱的冬天了。
正当此时,远处又是一阵急促马蹄声传来。只见王贲一身风尘却精神抖擞,飞马而至。他今日穿着一身戎装,外罩皮甲,腰间佩剑随着马背起伏而晃动。到了近前,他利落翻身下马,动作干净利落,显示出武将特有的飒爽英姿。
殿下!丞相!末将奉命押送首批北境战利品及降卒归来!另,蒙恬将军有私人书信呈送殿下!王贲洪亮的声音在田野间回荡。
王贲说着,从怀中取出一封火漆密封的信函,双手奉予嬴昭。那信函用的是上好的绢纸,封口处盖着蒙恬的将军印,显得格外郑重。
嬴昭拆信展读。蒙恬信简意赅,除了例行问安及北境防务调整外,着重提及:部分匈奴降卒与边境贫苦百姓,已开始分发土豆为口粮和种子,反响极佳,人心渐稳。信末,蒙恬再次郑重感谢嬴昭的祥瑞之粮,直言若无此物,绝无此番大胜。字里行间透露着一位沙场老将对这位小皇子的由衷敬佩。
嬴昭将信递予李斯。李斯阅罢,再结合眼前这无边丰收之景,终是彻底安心,抚掌笑道:好!好啊!民以食为天!有此神粮,我大秦内无饥馑之忧,外拓疆土便有稳固根基!殿下,您这是真正为帝国奠定了万世不易之基啊!
嬴昭微微一笑,目光再次投向那丰收的田野,望向更远的北方。秋风吹拂着他额前的碎发,阳光在他稚嫩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内无饥饿之忧?或许,暂时如此。但他明白,这的背后,是系统带来的超前作物,是即将涌动的灵气波动,是捷报上诡异的纹路,是赵高及那未知的窥伺。土豆,改了大秦百姓的命,似乎也在悄然改写这个时代的命运轨迹。
李相,嬴昭忽然开口,声线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土豆之功,在于饱腹。然强国之道,绝非饱腹一端。陇西事了,昭不日将返咸阳。尚有些许想法,需面呈父皇。
李斯心中一凛,望着眼前这身形稚嫩却目光深远的皇子,骤然意识到,这位镇国司农侯的志向,恐怕远不止于田垄之间。这个发现让他既惊讶又期待,或许大秦的未来,真的要系于这位年幼的皇子身上。
殿下所言极是。陛下亦十分思念殿下。李斯恭敬回道,不自觉地用上了更加郑重的语气。
嬴昭点头,最后望了一眼那繁忙喜悦的丰收景象。田野间,农人们仍在忙碌着,孩子们的笑声随风飘来,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对未来的希望。这是一幅美好的画卷,也是他努力想要守护的景象。
转身走向马车时,秋风吹起他的衣袂,阳光将他的身影拉得很长。秋风送爽,裹挟着泥土与土豆的清香,仿佛在轻声诉说着什么。
一个温饱的时代,似乎正随着秋风,徐徐启幕。田间地头,农人们开始唱起了古老的丰收歌谣,浑厚的嗓音在旷野间回荡,诉说着对土地的感恩,对丰收的喜悦,对未来的期盼。
但嬴昭的征程,方才迈出第一步。前方的路还很长,暗处的敌人仍在窥伺,未知的挑战等待着他去面对。然而看着眼前这丰收的景象,听着百姓们发自内心的欢笑,他的心中充满了力量。
马车缓缓启动,朝着狄道城的方向驶去。嬴昭靠在车壁上,闭目养神,心中却在盘算着回到咸阳后的种种安排。土豆推广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棉花种植,还有对付赵高的计划,还有那神秘的魂族……
车窗外,丰收的歌声越来越远,但那份喜悦与希望,却久久地留在了每个人的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