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大宁监的新主(1/2)
巴州城头的誓言犹在耳畔,凝聚的人心尚未冷却,凌岳便已动身。他深知,言语的激励是强心剂,但稳固的防线才是真正的盾牌。他必须亲自前往那座即将成为风暴眼的要隘——大宁监。
翌日黎明,天色微熹,凌岳便已集结了一支百余人的精锐骑兵。为首的正是伤势初愈,行动虽不便,但意志如钢的岳璃。她骑在一匹神骏的马上,身姿虽不如以往挺拔,但眼神中的锐利丝毫未减。凌岳为她准备了一匹最温顺的战马,并在马鞍上加装了特制的软垫,方便她乘坐。
“主公,你亲赴前线,巴州大本营……”冉琎在城门口躬身相送,面露忧色。
凌岳回头,目光扫过这座他一手缔造的城市,沉声道:“冉先生,巴州的根基已稳。有你在,我方能安心在外。大宁监,是蒙古人南下的第一站,也是我们向天下展示巴州态度的第一战。此战,我们必须打出气势,赢得时间。”
他顿了顿,声音不大,却清晰地传入在场每一个亲卫耳中:“告诉全城军民,主公在与他们共生死。巴州的每一寸土地,我都会守护到底。”
说罢,他翻身上马,岳璃紧随其后。一百余骑如一柄锋利的楔子,刺破清晨的薄雾,沿着通往大宁监的崎岖山路疾驰而去。
山路陡峭,林木茂密。秋日的寒风吹拂着旌旗,猎猎作响。队伍行进速度很快,但凌岳并未催促,他一面观察沿途地形,一面思索着防御策略。他知道,一支百人队在此刻的川蜀,本身就是一支不容小觑的力量。沿途州县,望风而降者有之,闭城自守者有之,但凌岳的这支队伍路过时,却受到了意想不到的礼遇。
并非因为凌岳的威名已经远播,而是因为他治下的巴州所展现出的不同气象。当队伍经过一个被蒙古溃兵骚扰过的村庄时,村民们虽惊恐,却在保长的带领下,为这支纪律严明的队伍送上了刚熬好的热粥和几个粗面馍馍。他们的眼神中,没有寻常百姓面对兵匪的畏惧,反而多了一丝好奇与期盼。
在一个临时搭建的粥棚前,凌岳勒住马,让亲卫分发了随身携带的金疮药和一些盐巴。他亲自扶起一个被流矢擦伤手臂的少年,用干净的布条为他包扎。
“你们为何不逃?”凌岳问那保长。
保长叹了口气:“回这位将军的话,逃无可逃。北边是蒙古,东边是刘整,往南也非乐土。听闻巴州那边,收留流民,开仓放粮,还教百姓识字做工。我们……我们也想有个活路,也想有个安稳的家啊。”
凌岳心中一暖,也愈发沉重。他所做的,不过是让这片土地恢复了最基本的秩序与人伦,便已在这乱世中点燃了星星之火。这份期望,既是动力,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数日后,当凌岳一行人抵达大宁监时,眼前的景象让他眉头紧锁。
大宁监,地势险要,扼守着大巴山脉的要冲,易守难攻。但城池本身却显得有些破败。城墙年久失修,多处已经坍塌,城门歪斜,护城河早已干涸。城中炊烟稀少,百姓面带菜色,守军的岗哨无精打采,整个城市都弥漫着一股衰败与绝望的气息。
“这就是我们抵御蒙古的门户?”岳璃的声音带着一丝寒意。
凌岳没有说话,径直来到大宁监的衙署。守将张珏早已得到消息,率人恭候多时。张珏约莫四旬年纪,身材魁梧,面容黝黑,身上带着一股久经沙场的煞气。他见凌岳亲至,连忙行礼:“末将张珏,拜见凌将军!”
凌岳打量着他,从他挺直的脊梁和坚定的眼神中,看出了几分军人的血性,但更多的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疲惫。
“张将军不必多礼,请起。”凌岳扶起他,开门见山,“我且问你,城中还有多少守军,多少粮草?”
张珏苦笑一声:“启禀将军,大宁监名为监,实为军镇,额兵三千。然蒙古人南下之势一起,已有近半逃亡。如今城中,能战者不足一千。粮草……唉,朝廷已数月未曾拨款粮饷,全靠本地征收和一点存底,勉强支撑月余。器械更是匮乏,弓矢不利,滚木礌石也少得可怜。”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