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LP 145(DA白矮星)(1/2)
LP 145-141:白矮星演化史中的宇宙遗珠
在望远镜指向南天极附近的印第安座方向时,一颗编号为LP 145-141(又称WD 2359-434)的白矮星以其独特的物理特性,悄然成为天文学研究的重点关注对象。这颗距离地球仅14.9光年的星体,表面温度约7900开尔文,发光度不足太阳的万分之一,看似平凡无奇。然而,作为已知距离第三近的白矮星系统(仅次于天狼B和南河三B),它不仅为研究恒星晚期演化提供了绝佳样本,更因其超高纯度的氢大气层(DA型)和意外的高金属丰度,成为挑战白矮星形成理论的典型案例。
白矮星的前世:恒星葬礼与引力压缩
LP 145-141最初是一颗质量约2.3倍太阳的A型主序星,比今天的太阳明亮15倍。约12亿年前,它耗尽了核心的氢燃料,膨胀为红巨星并经历了剧烈的氦闪,随后抛射出壮观的行星状星云(现已完全弥散不可见)。最终坍缩成的白矮星质量约0.7倍太阳,被压缩至地球大小的球体内,平均密度达1.4吨/立方厘米——如此极端条件下,电子简并压力成为抵抗引力坍缩的唯一力量。
这颗白矮星的冷却轨迹尤其值得玩味。标准白矮星演化模型预测,它应已冷却至少9亿年至现今温度。然而,对周边物质吸积率的测量显示,其表层氢层可能比预期更薄(仅10?12太阳质量),导致冷却速度比标准模型快5%。这一偏差暗示其前身星可能经历了异常剧烈的质量损失,甚至可能存在过双星并合事件——盖亚卫星的精确自行测量显示其具有异常高的空间速度(约50 k/s),这是双星系统瓦解后的典型逃逸速度。
DA型白矮星的纯氢谜题
白矮星大气通常分为两类:DA型(氢主导)与非DA型(氦或金属主导)。LP 145-141属于罕见的极纯DA型,其大气氢纯度达99.999%——光谱中几乎检测不到任何氦或金属吸收线。这种极端化学分层的起源存在两种对立假说:
1. 重力沉降主导模型:较重的氦元素在数十万年内沉降到大气下层,仅留最轻的氢漂浮表层。
2. 星际吸积筛选机制:星体从星际介质中优先捕获氢原子(电离氢更易被磁场约束)。
2021年哈勃太空望远镜(HST)的COS光谱仪在LP 145-141极紫外波段(110-300n)发现了戏剧性转折——虽然可见光谱纯净如水,但在Lyan-α线翼却检测到微弱的硅、碳、氧电离吸收。这些金属元素总丰度仅相当于太阳的10??,但分布深度违反常规沉降理论。最新解释认为,白矮星可能存在垂直方向的弱对流层(深度约10米),能周期性地将深层微量金属搅动至表面。
重金属污染的意外发现
更令人震惊的是斯皮策太空望远镜的中红外观测。在24微米波段,LP 145-141展现出显着超出黑体辐射预期的红外超——这表明存在温度约400K的尘埃盘。ALMA后续观测在距离星体0.3天文单位处(约水星轨道半径)发现了一个稀薄的岩石碎片环,总质量约101?千克(相当于小行星带的1%)。理论计算指出:
该尘埃盘源自被潮汐撕裂的类谷神星天体(直径约500公里)。
金属元素硅、镁的沉降时间需百万年级别,说明盘物质至今仍在持续吸积。
硅酸盐颗粒的发射特征提示其经历过熔化重结晶,暗示白矮星曾短期升温至K以上。
这种金属污染-尘埃盘双重建模为行星系统幸存理论提供了关键证据。若LP 145-141周围确实存在残留的行星物质,将强力支持恒星死亡后行星轨道稳定性的计算机模拟结果——那些未被红巨星吞噬的外行星可能迁移至更远轨道继续存活。
宇宙计时器:白矮星年龄测定
作为天然的热力学时钟,LP 145-141的冷却年龄测定引发了一场方法论革命。传统技术依赖其表面温度与模型等时线比对,但因氢层厚度的不确定性会产生±20%误差。而通过测量其晶核核心的中微子冷却率(由日本神冈探测器间接约束),结合盖亚卫星提供的精确距离(14.892±0.009光年)与光度,天文学家实现了±5%的精度突破——结果确认其实际年龄约11.7亿年,比前身星理论寿命(9亿年)长30%,这一矛盾可能意味着其核心结晶化进程比预期更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