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宇宙地球人类三篇 > 第81章 局部气泡

第81章 局部气泡(1/2)

目录

局部气泡(Local Bubble):太阳系所在的星际空洞

1. 发现与基本特征

局部气泡(Local Bubble)是银河系猎户臂内的一个巨大星际空洞,太阳系目前正位于其内部。这个结构最早由软X射线全天巡天在1970年代发现,其基本特征为:

形态:不规则且多孔的泡沫状结构,横跨数百光年

主要成分:高度电离的百万度等离子体(密度≈0.001 ato/3)

边界:被相对较冷的分子云和中性氢气体(HI)包围

X射线辐射:0.1-1.5 keV波段显着增强(比星际介质背景高3-5倍)

近年来的三维构建显示,这个结构更像是由多个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而太阳系正处于至少两个大泡的交界区域。

2. 物理性质解析

2.1 等离子体特性

温度:约10? K(比太阳日冕还热)

电离状态:O VI(氧五价离子)占主导

压力平衡:热压力≈2×10?12 dyn/2,与周围云层相当

元素丰度:铁、镁等α元素超太阳值2-3倍,暗示超新星起源

2.2 空间范围争议

不同观测手段给出不同尺度:

X射线成像:直径约300光年

星际偏振测量:尘埃边界延伸达500光年

钠D线吸收:指示部分区域仅延伸50光年

这种差异源于气泡的非均匀性——某些方向上壁较薄(如银极方向),而在分子云密布区域(如天蝎-半人马方向)则形成明确边界。

3. 形成机制与能量来源

当前理论认为这是多颗超新星连锁爆发的结果,证据包括:

年轻恒星遗迹:约1400万年前天蝎-半人马OB协会内曾有20-30颗大质量恒星死亡

放射性同位素:太平洋地壳中富集1??Fe(半衰期2.6百万年),与理论时间相符

运动学痕迹:局地星际云(LIC)的径向速度与爆发模型预测一致

模拟显示需要15-20次超新星在约1000万年内相继爆发,才能产生现有结构。这些爆炸不仅清扫出空洞,还将大量重元素注入气泡内。

4. 边界云层的复杂结构

气泡表面不是光滑壳层,而是被星际物质的渗漏结构:

着名的:允许船帆座残骸的高能粒子流入(如Gega脉冲星)

突出特征:

天蝎-半人马分子云复合体(南边界)

英仙臂分子云(北边界)

G云复合体(前方200光年)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LIC(局地星际云)——这个尺度约30光年的部分电离云,太阳系正以23 k/s速度穿行其中,预计将在未来3000年内完全离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