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光影年华,我与天仙 > 第17章 胶片的重量与阳光下的赌注

第17章 胶片的重量与阳光下的赌注(1/2)

目录

后区法拉盛橡树街的七月,天气炎热。橡树街公寓三楼朝南的书房兼剪辑室,像个小型桑拿房。窗台上的绿萝蔫头耷脑,Ib thkpad 760Ed的风扇发出很大的声音,屏幕的蓝光映着汪言汗湿的侧脸。

他刚结束一通国际长途。四部越洋电话,跨越太平洋,与香港、新加坡的证券经纪人联系。话筒贴在耳朵上,对方公式化的英语混合着线路杂音。他压低声音,精确地报出一串串指令:开户、转账、化名、分散账户、90万美元拆解成数笔资金,最终汇入指定的托管银行账户,目标只有一个——雅虎(Yahoo!)的股票。

“汪先生,再次确认,全部90万美元,按当前市价约30美元每股,购入雅虎股票,对吗?”香港那头经纪人的声音带着一丝诧异。1997年,一个“华人学生”投入如此巨资购买一家成立仅三年、主要业务还是“网络黄页”的科技公司股票,听起来不太寻常。

“对。”汪言的声音平静,指尖却无意识地敲击着滚烫的笔记本外壳,“分批次,市场平稳时吸入,不要引起波动。佣金按约定。”

“明白,汪先生。”对方收了线。

汪言放下话筒,后背衬衫湿透,紧贴着椅背。空调没什么用。他长长吐出一口气,仿佛卸下了重担,又像是把身家性命押上了一个赌桌。

窗外,亚洲金融风暴的阴云正以泰铢为起点,席卷东南亚,汇率崩盘、股市狂泻的新闻充斥电视广播。

那里有无数机会,但漩涡中心的变量太多,一个微小的政策变动就可能让本金损失。与其在远隔重洋的风暴眼边缘冒险,不如耐心等待,

等待三年后那场属于互联网的狂欢——纳斯达克指数将从现在的1500点一路飙升至5年的圣丹斯电影节上!此刻的教授,对他汪言而言,只是一个陌生的名字,一个在佩斯大学(paiversity)影视传媒系任教的希腊裔学者。他们之间没有师生情谊,没有信任基础。

如何打动他?唯一的武器,只能是影片本身!还有他必须展现出的专业素养和信念。

“刘阿姨,”汪言放下筷子,声音带着决心,“我找到下一个目标了。佩斯大学的马诺利卡基斯教授。他可能是我们最后的机会。”

刘小丽看着他眼中重新燃起的火焰,点点头:“需要我做什么?”

“看好家,照顾好茜茜。”汪言看向正努力用勺子跟一块排骨“搏斗”的刘艺菲,眼神温柔,“等我好消息。”

佩斯大学位于曼哈顿下城。影视传媒系所在的d楼略显陈旧,走廊里弥漫着旧书、咖啡和显影液混合的气味。汪言穿着他唯一一套得体的深色休闲西装,背着装有《鬼影实录》VhS样片拷贝和剧本的旧公文包,站在挂着“安德烈亚斯·马诺利卡基斯教授”名牌的办公室门外。名牌下方贴着一张手写纸条:“office hours: wed 2-4 p”。

今天是星期三,下午三点十分。汪言深吸一口气,敲响了门。

“请进。”门内传来一个略显低沉、带着浓重希腊口音的男声。

汪言推门而入。办公室不大,堆满了书籍、录像带、电影海报和剪辑设备。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堆满文稿的办公桌上投下光斑。办公桌后,坐着一位约五十岁的男人。他头发花白卷曲,面容轮廓深邃,鼻梁高挺,眼窝深陷,一双灰蓝色的眼睛锐利,此刻正透过老花镜片上方,审视着汪言。他穿着皱巴巴的衬衫,袖子卷到手肘,手指上沾着墨水渍。

“马诺利卡基斯教授?”汪言微微欠身。

“是我。”教授放下手中的笔,身体后仰靠在椅背上,“我不记得今天的office hours有预约。你是?”他的目光扫过汪言年轻的脸庞和不合体的西装。

“汪言,导演。”汪言简洁地自我介绍,将公文包放在脚边,双手递上一份剧本和影片简介,“冒昧打扰,是想请您看看我的作品,《鬼影实录》。”他直奔主题。

教授没有接剧本,眼睛依旧盯着汪言:“汪先生?你看起来很年轻。佩斯的学生?还是NYU、哥伦比亚的?”

“都不是,教授。”汪言坦然迎着他的目光,“我没有上过电影学院。这部片子,是用一万五千美元,一台二手dV,和两个非专业演员拍的。”

“哦?”教授眉梢挑了一下,似乎被这个数字勾起兴趣,但更多的是怀疑。“dV?非专业演员?一万五千美元?”他重复着,微微摇头,“年轻人,电影不是过家家。勇气可嘉,但……成果往往不理想。”他目光重新落回文稿,意思很明显。

办公室的空气凝固。汪言没有退缩。他拿出那盒VhS样带,轻轻放在剧本上。

“教授,”汪言的声音不高,却带着力量,“我知道这听起来难以置信。主流发行商也是这么认为的。他们拒绝的理由,无非是‘太糙’、‘没有明星’、‘观众看不懂’。”

他顿了顿,目光直视教授,“但您不一样。您是安德烈亚斯·马诺利卡基斯。您发掘过阿莫多瓦早期的实验短片,在所有人都嘲笑《性、谎言和录像带》时,您曾撰文力挺索德伯格对媒介本质的探索。

您看的,从来不是表面的光鲜,而是影像背后的力量,是规则被打破时的火花!”

这番话,精准地戳中了教授内心的追求。他重新抬起头,眼睛眯起,再次打量眼前这个年轻人。那份沉稳,对电影史的熟悉,以及话语中的自信,让他收起了轻视。

“有意思。”教授缓缓开口,手指敲击桌面,“继续说。你的‘力量’和‘火花’,是什么?”

汪言精神一振。他拿起VhS带子:“《鬼影实录》的力量,在于‘真实’的恐惧。它抛弃传统恐怖片的一切——没有化妆特效,没有Jup Scare音效,没有英雄。

它用dV镜头,捕捉普通人在日常空间里,面对未知时最真实的恐惧、猜疑和崩溃。它的火花,在于用‘伪纪录片’形式,打破观众与银幕的安全距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