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洪承畴的汇报3(2/2)
驿站系统重新建立,不仅传递公文,也开始承接民间信件包裹业务。马车、牛车数量增加,取代了部分传统的人力搬运(驾笼)。河流上,开始出现明式的渡船和小型货运帆船。”
“业(生计): 产业结构正在重塑。农业仍是根本,但在新作物、新农具(如曲辕犁、龙骨水车)推广下,效率有所提升。渔业因福王、瑞王等大力推动,已成为沿海省份支柱产业,吸纳大量劳动力。
手工业方面,大明工匠带来新技术,本地归化工匠学习融合,丝织、棉纺、制陶、漆器、造纸等行业都有所发展,部分产品开始反销大明本土或出口南洋。
矿业,金银铜矿等由朝廷直接控制或与藩王合作开发,产量稳步提升。商业最为活跃,随着宝钞通行、海陆交通改善、人口聚集,五省内部及与大明本土的贸易额激增。
市集繁荣,店铺林立,出现了专门经营大明货物或东瀛特产的商号。” 张国纪听得眉开眼笑,显然看到了无数商机。
“至于军民关系,”洪承畴补充道,“东征官兵就地安置,娶当地归化女子者甚众。这些军户家庭,成为传播中华习俗、稳定地方的重要节点。
军士们有了家眷田产,安心戍守;其东瀛妻眷通过学习汉话、汉俗,也加速了自身同化过程。邻里之间,虽有习俗差异引发的些许笑谈,但总体和睦。
昔日征服者与被征服者的界限,在通婚、共事、日常交往中,正逐渐模糊。”
“总而言之,陛下,”洪承畴最后总结道,声音铿锵有力,“东瀛五省,经过这一年雷霆万钧又细致入微的治理,已非一年前那片刚刚臣服、暗流汹涌的群岛。
如今,这里衣冠渐仿中华,言语渐趋一统,货币通行宝钞,文教儒释并弘,百业在安定中复苏发展,百姓生活温饱有望且日趋改善,移藩亲王各展其长,成为海外屏翰,朝廷政令畅通无阻。
虽远未至完美,诸如部分地区旧俗顽固、边远之地开发不足、藩王间仍需平衡等问题依然存在,然其大势已定,根基已牢。
东瀛,已成为陛下海外开拓国策下,一块正在被成功塑造的‘海疆乐土’!此皆仰赖陛下圣谟独运,庙算无遗,亦赖朝廷诸公协力,前线将士用命,五省官民努力!臣洪承畴,不过谨遵圣意,略尽绵薄,协调推动而已。”
洪承畴言毕,深深一揖。整个勤政殿内,一片寂静,唯有檀香袅袅。袁可立、李邦华等人面露震撼与思索,显然被洪承畴描绘的这幅海外新政宏图所深深触动。
太子朱慈熠更是双眼放光,小拳头微微握紧,心中充满了对父皇伟业和这波澜壮阔时代的向往。
朱啸沉默良久,目光扫过御案上的图册、宝钞样本,以及洪承畴那坚定而疲惫的面容,又缓缓掠过殿中每一位重臣。
终于,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复杂情感,有欣慰,有凝重,更有开拓者的决绝:
“洪卿,尔此番东瀛经略,……辛苦了。朕,心甚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