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魏国公(2/2)
书房内只剩下徐弘基一人,他望着窗外熟悉的庭院景致,心中却是一片冰凉。皇帝驾临南京,所为何事?仅仅是巡视,还是……另有所图?魏国公府,这次能否再次平安度过?
就在徐弘基心乱如麻,思忖着是否要主动上请罪折子,或者托关系打探消息时,门房连滚爬爬地进来禀报:“国……国公爷!外面……外面来了好多护卫,说是……说是皇上有旨,驾临国公府!”
该来的,终究还是来了!
徐弘基心中一震,不敢有丝毫怠慢,立刻换上最庄重的国公朝服,带着府中所有有品级的子弟和管事,大开中门,恭迎圣驾。
只见府门外,侍卫林立,虽人数不多,但个个气息精悍,眼神锐利,无声地散发着肃杀之气。为首一人,正是清晨见过的龙一。而当中站着的,便是身着玄色常服,负手而立,面容平静无波的天启皇帝朱啸。
“老臣徐弘基,率魏国公府上下,恭迎陛下圣驾!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徐弘基率先跪倒在地,声音洪亮却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他身后黑压压跪倒一片。
朱啸目光淡淡地扫过众人,最后落在为首的徐弘基身上,虚扶一下:“魏国公平身,诸位都起来吧。”
“谢陛下!”徐弘基这才敢起身,躬身引路,“不知陛下驾临,老臣有失远迎,罪该万死!请陛下入府奉茶。”
朱啸微微颔首,在徐弘基和龙一的陪同下,步入魏国公府。他没有去正堂,反而像是随意散步般,走向府中的花园。
“魏国公这府邸,倒是清幽雅致,颇有几分江南园林的韵味。”朱啸边走边看,语气平淡,听不出喜怒。
徐弘基心中打鼓,亦步亦趋地跟在后面,小心翼翼地回答:“蒙陛下洪福,祖宗余荫,老臣方能在此安度晚年。”
走到一处水榭,朱啸停下脚步,凭栏而立,看着池中游动的锦鲤,仿佛不经意地问道:“朕记得,天启八年,曾有旨意,着令部分勋戚子弟迁往辽东,以实边镇,历练成才。不知魏国公府,执行得如何啊?”
来了!徐弘基心头一紧,知道正题来了。他连忙躬身,语气更加恭敬:“回陛下,天启八年陛下圣旨下达,老臣不敢怠慢,已遵旨将府中适龄子弟,凡三房子弟,共计一十七人,皆已送往辽东军中效力,皆有军中文书为凭。”他顿了顿,声音带着一丝恰到好处的惶恐,“只是……只是当初陛下念及老臣年迈,在京中无人侍奉,又体恤我徐家传承不易,特旨恩准,嫡脉一支可留一人于南京,看守祖宅,祭祀宗庙……犬子早逝,故而……故而留了劣孙良卿在身旁。此事,当时亦有奏报,得陛下默许。老臣……老臣绝无阳奉阴违之心,望陛下明察!”
他这番话,说得滴水不漏,既表明了严格执行了迁移政策,又点出了徐良卿留守是得了“特旨恩准”和“默许”,将责任推得一干二净,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年老需要人照顾的实际情况。
朱啸静静地听着,手指轻轻敲打着栏杆,发出笃笃的轻响,每一声都敲在徐弘基的心上。过了半晌,他才缓缓地“噢”了一声,尾音拖得有些长,让人琢磨不透他的想法。
这一声“噢”,让徐弘基的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
朱啸转过身,目光平静地看着徐弘基,那眼神并不锐利,却仿佛能穿透人心:“既然是朕当初允了的,那便罢了。”
徐弘基刚想松一口气,却听朱啸继续道,声音依旧平淡,却带着一股无形的压力:“不过,魏国公,这留守南京,看守祖宅,是为了让尔等不忘根本,谨守臣节,可不是让他们仗着祖宗余荫,在地方上欺男霸女,为非作歹的。”
他目光扫过徐弘基微微发白的脸:“朕听闻,近日有些勋贵子弟,很是不像话。魏国公,你年纪大了,精力不济,朕能理解。但子孙管教,关乎门风,更关乎国法。若是管教不力,纵容子弟横行,坏了朝廷法度,伤了百姓之心,那便是辜负了皇恩,也愧对了祖宗的英名。”
徐弘基“噗通”一声再次跪倒,以头触地,声音哽咽:“老臣……老臣教孙无方,致使劣孙行为不端,惊扰圣驾,罪该万死!老臣定当严加管教,若其再敢有丝毫劣迹,老臣……老臣亲自绑了他,送去陛
朱啸看着他伏地请罪的样子,沉默片刻,才淡淡道:“起来吧。朕今日来,不是问罪的。只是提醒魏国公一句,树大招风,需得谨言慎行。管好自家的人,守好自家的门。这大明的江山,容不得蛀虫,也容不得法外之地。你好自为之。”
说完,朱啸不再多言,转身便走。龙一紧随其后,留下徐弘基一人跪在水榭之中,良久未能起身,只觉得浑身发冷,仿佛刚从鬼门关前走了一遭。
皇帝这番敲打,比直接问罪更让他心惊胆战。他知道,魏国公府今后在南京,必须更加夹起尾巴做人了。而那个柳如是,更是成了绝对不能触碰的禁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