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明兴祖续命大明600年 > 第38章 文韬武略真将帅

第38章 文韬武略真将帅(1/2)

目录

天启十四年,十月初七。

京师大校场的气氛,在经历了初四至初六三日弓马奔腾、力撼山岳的传统武艺高潮后,骤然转变。空气中的汗味与尘土味尚未散尽,却已被一种凝重的、近乎窒息的肃穆所取代。巨大的校场西侧,那一片整齐划一的考棚和布置着各种测绘工具的场地,成为了新的焦点。这里,将不再考验肌肉与爆发力,而是角逐智慧、学识与真正的军事素养。

许多在骑射、技勇中叱咤风云的猛将,如张献忠、高杰,此刻面色紧绷,眉头深锁,如同面对一座难以逾越的高山。而另一些人,如海军学员们和杨文岳,则眼神明亮,气息沉稳,仿佛回到了熟悉的主场。

一、 兵法策论·运筹帷幄

辰时正刻,低沉而威严的号角声取代了激昂的战鼓,回荡在校场上空。

第一项考核:兵法策论笔试。

数百间临时考棚如同森严的军阵,每间仅容一人,内有笔墨纸砚。四周天命军士兵持铳肃立,龙鳞卫便衣密探目光如电,穿梭巡视。气氛之严肃,堪比文举殿试,甚至更有过之。

考题由专人分发至每个考棚。并非默写武经七书,而是一道结合最新军情的实战想定题:

“假尔为登莱水师游击将军,辖福船十艘,新式炮舰两艘(‘定远’级),兵卒两千。于渤海海峡巡弋时,忽遇不明国籍之大夹板船(疑似西夷武装商船)三艘,其船坚炮利,率先发炮挑衅。彼时海雾弥漫,能见度不佳。尔当如何处置?须详述决断依据、战术部署、后续应对及可能之后果研判。”

此题一出,考棚内顿时响起一片倒吸凉气之声,随即是笔杆敲击桌面和烦躁的叹息声。此题远超传统陆战范畴,涉及海军指挥、国际局势判断、新式舰船运用、气象条件影响,极考应变与谋略。

考棚内,众生百态:

? 杨文岳(字岱宗)深吸一口气,凝神静思片刻,便提笔蘸墨,文思泉涌。他引经据典,从《孙子兵法》“九变篇”谈到戚继光《纪效新书》水战篇,分析敌我优劣(船速、炮距、雾天利弊),提出“慎战但不怯战,迫敌退却而非浪战”的原则。建议抢占上风位,利用雾气周旋,展开战斗队形进行威慑性炮击,同时派出快艇抵近侦察、发出旗语警告,并立即向登莱大营求援。文章骈散结合,条理清晰,策略稳健老成,尽显儒将风范。

? 他心中默念:“兵者诡道,然海战关乎国体,一船一卒皆国之重器,不可逞匹夫之勇,亦不可坠天朝威仪。”

? 海军学员们看到此题,几乎要抚掌称快!这简直是为他们量身定做!孙景和、李昭言等人目光炯炯,下笔如有神。他们完全摒弃了文言套话,直接采用简洁、精准的军事术语和图表配合:

? 分析环节:直接对比双方舰船数据(航速、火炮射程、数量、装甲),分析雾天对火控精度的影响、对抢占有利阵位的机遇。

? 战术决策:“应立即命令‘定远’级前出,利用其射程优势进行远距离警告射击,压制敌舰机动!福船分队向左翼迂回,抢占上风,准备释放烟幕或接舷!所有舰船进入战备状态,测算射击诸元!”

? 细节考量:“需注意通讯,统一旗语灯号,防止误击!警惕敌方小艇偷袭或释放燃烧筏!战后应立即将详情通过电报禀报天津卫和京师!”

其答卷专业、犀利、极具可操作性,充满了现代海军战术思维,与其他考生的答卷截然不同。

? 张献忠(字秉忠)瞪着考题,豹眼圆睁,低声骂了句:“直娘贼!尽是鸟规矩!海上搏杀,哪来这么多弯弯绕!”他挠了挠虬髯,眼中凶光一闪,笔走龙蛇(字迹潦草却有力):

? “管他娘是哪国鸟船!既敢先开炮,就是找死!老子直接指挥炮舰冲在最前,靠上去!集中所有炮火轰他娘的艉楼!打瘫它!另外两艘福船包抄夹击,火铳手、弓箭手准备,等靠近了就给老子往甲板上招呼!跳帮队准备!砍他狗日的!雾气大正好摸近!打赢了,船和炮都是老子的!”

策略极其大胆、悍勇、甚至有些疯狂,完全是以命搏命、海盗式的打法,看得暗中巡视的考官眼皮直跳。

? 高杰(字英吾)皱着眉头,苦苦思索。他陆战经验丰富,但于此种复杂海况却感棘手。最后他写下:

? “敌强我弱,不可硬拼。应令舰队转向,占据上风,拉开距离。派快船回登莱报信。其余船只与敌保持接触,敌进我退,敌退我扰,缠住它,等援军来了再合力揍他!”

策略朴实无华,基于实战经验,稳妥但略显保守,缺乏细节。

? 李过(字补之)的表现则令人侧目。他虽以勇猛着称,但心思却颇为缜密。他仔细分析了雾天的影响,提出:

? “首重侦察。应立即放出所有哨艇,摸清敌舰具体数量、型号、国籍(若可能)。主力舰队梯次后撤,但保持接触,利用雾气设伏。若敌追击,可诱其进入预设雷区(如有)或岸炮射程。若敌退,则记录其航向,上报即可。”

他特别强调了情报收集和利用环境,策略务实,细节周到,展现出猛将之外的精细一面,令人刮目相看。

? 藩王之后的表现:

? 朱常汐(襄阳)聪明伶俐,他自知海战非所长,便另辟蹊径。答卷通篇强调“天朝威严不可犯”,但“需查明对方是否误击或有意挑衅,若为误击,可迫其道歉赔偿;若为有意,则坚决反击,并奏明朝廷,启动外交交涉甚至经济制裁”。策略圆滑,试图将军事与政治、外交结合,体现了宗室子弟的某种政治嗅觉。

? 他写完后暗自得意:“打打杀杀乃粗人所为,此事当以势压人,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上。”

? 朱由桦(洛阳)则更显狡猾。他大段抄袭了杨文岳文章中的稳健策略,但又加入了诸如“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可许诺俘获敌船后大部赏赐将士”等鼓动性语句,试图讨好阅卷官和未来可能的下属,缺乏真正的主见。

? 他心道:“稳妥至上,加上点实惠的,总能捞点分。”

? 朱华堞(武昌)则截然不同,他性情刚直,答卷竟与张献忠有几分相似,主张坚决迎头痛击:“寇能往,我亦能往!彼既犯境,必予严惩!岂有退避之理?当集中精锐,直捣中军!”字里行间充满悍勇之气,虽稍欠谋略,但血性十足。

? 勋贵与寒门: 大多勋贵子弟抓瞎,文章空洞;部分寒门子弟凭着一股狠劲和零星知识,也能写出些实用但粗糙的策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