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周书记的“迪化”:他不是说梦话,他是在点拨我!(1/2)
第193章:周书记的“迪化”:他不是说梦话,他是在点拨我!
周国华那双按在江澈肩膀上的手,温热而有力,像两把铁钳,将江澈牢牢地固定在原地。那句“谢谢你”,每一个字都像滚烫的烙铁,印在了江澈的心上,烫得他一个激灵,混沌的脑子彻底清醒了。
完了。
这是江澈脑海里唯一的念头。
他看着周国华那双灼灼放光的眼睛,那里面没有了往日的沉稳和疲惫,取而代之的是一种近乎狂热的兴奋,一种寻到了屠龙之术的将军才有的神采。江澈感觉自己不是被县委书记按着,而是被一头苏醒的雄狮抓住了。
“书记,我……我刚才……”江澈的喉咙发干,他试图解释,试图挽回,“我刚才可能是太累了,有点犯迷糊,说的都是胡话,您千万别当真。”
“胡话?”周国华非但没有松手,反而加重了力道,他摇了摇头,脸上是一种“我早已看穿一切”的笑容,“小江,在我面前,就不用藏了。有些话,的确不适合在桌面上讲,用这种方式说出来,我懂。”
你懂?你懂什么了?
江澈内心在疯狂呐喊,他感觉自己和一个刚刚接收到外星信号的人产生了严重的沟通障碍。他说的明明是汉语,可书记理解的,似乎是某种来自高维空间的加密信息。
周国华松开手,重新在办公室里踱步,整个人仿佛年轻了十岁,步履间都带着一股压抑不住的劲风。
“卖空气……”他低声重复着这个词,嘴角抑制不住地上扬,“多么形象,多么大胆,又多么精准!我们这些老脑筋,天天盯着林场的木材,盯着那些树能卖多少钱,算来算去都是一笔亏本账。为什么?因为我们从一开始,就看错了林场的价值!”
他的目光扫过一旁已经彻底石化的陈建军:“老陈,你觉得林场最值钱的是什么?”
陈建军还沉浸在“卖空气”的震惊中没有回过神来,被周国华这么一问,下意识地答道:“是……是那些几十年的红松林?”
“错!”周国华一挥手,斩钉截铁,“最值钱的,是那几十万亩林地产生的生态效益!是它每年吸收掉的巨量二氧化碳,是它涵养的水源,是它净化的空气!这些东西,以前我们觉得是虚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现在,时代变了!这些看不见的东西,可以变成实实在在的指标,变成真金白银!”
周国华的脑海中,那次在省城座谈会上,那位京城专家的话语,与江澈刚才那句迷糊的“卖空气”完美地重合、发酵,酿出了一坛让他通体舒泰、醍醐灌顶的绝世美酒。
他想通了。
他彻底想通了江澈的“良苦用心”。
这小子,为什么不用一份报告,或者一次谈话,来提出这个惊世骇俗的想法?
因为他知道这个想法太超前了!
在青阳县这种地方,你跟人说要把空气当商品卖,别人不把你当疯子才怪。就算是他周国华,如果不是之前恰好听过那个讲座,第一反应也绝对是荒谬。
直接提出来,风险太大了。一旦失败,或者引起争议,江澈这个提议者,就会成为众矢之的。他太年轻了,经不起这种风浪。
所以,他选择了用这种“说梦话”的方式!
这是一种何等高明的政治艺术!
首先,这是在保护他自己。梦话,是真是假,可进可退。事情成了,是他无意中的灵光一闪;事情不成,那也只是一句无心的胡话,谁也抓不住他的把柄。
其次,这是在点拨我,考验我!他把这个想法用最通俗、最离奇的方式抛出来,就是想看看,我周国华,有没有这个眼光和魄力,去抓住这个划时代的机会。如果我听完一笑置之,那说明我不过是个庸才,不配去操作这么大的事情。如果我能听懂,能领会,那才说明我们君臣合拍,可以放手一搏!
最后,这是在给我周国华送一份天大的功劳!用这种方式提出来,功劳的主体天然就是他这个“解梦人”,是他这个拍板的县委书记。江澈自己,则可以像以往一样,深藏功与名,继续当他那个与世无争的泡茶秘书。
想通了这三层,周国华再看向江澈时,眼神里已经不仅仅是欣赏,更带上了一种高山仰止的敬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