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话 镇水石犀(2/2)
“荒谬!”宁瑜踏步上前,声音清越,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水患根源在于镇水阵法破损与工匠怨念,岂是残害无辜孩童所能解决?尔等此举,非但不能平息灾祸,反而会增添新的罪业与怨气,使那水中精怪更为猖獗!”
“你是什么人?在此妖言惑众!”赵员外色厉内荏地喊道,“我看你就是和那水怪一伙的!”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气氛剑拔弩张之际,阿翎忽然指着洛水河面,惊呼:“公子,你看!”
只见原本汹涌的河面,此刻竟然出现了无数个大小不一的漩涡,河水如同沸腾般翻滚起来!那尊残缺石犀所在的位置,水面猛地隆起,一个由浑浊河水与泥沙组成的、更加清晰庞大的犀牛头颅虚影探出水面,它那由漩涡形成的“眼睛”,死死地盯住了河堤上的人群,尤其是那对孩童!它感受到了“祭品”的气息,变得更为躁动和……饥饿!
“啊!河神爷显灵了!”人群顿时大乱,哭喊声、尖叫声响成一片。
赵员外等人也吓得面无人色,连连后退。
那水犀虚影发出一声低沉的、震人心魄的咆哮,一道混合着泥沙和阴寒煞气的巨大水柱,如同巨蟒般向河堤上的童男童女卷去!
“不好!”宁瑜眼神一凛,知道不能再犹豫。他猛地将手中的定波符掷向空中,符箓爆发出耀眼的金光,暂时挡住了那道水柱。同时,他对周德安喊道:“周大人,速带孩童离开!阿翎,助我安抚水流!”
阿翎立刻盘膝坐下,双手结印,空灵纯净的鹤唳清音响起,如同甘霖洒落,试图平息水中的暴戾之气。
然而,那水犀虚影怨念极深,定波符的金光在它疯狂的冲击下迅速黯淡。宁瑜见状,知道寻常符箓已难奏效。他眼中闪过一丝决然,咬破指尖,以自身精血凌空书写一个个殷红的古老字符——那是蕴含生命本源与安抚之意的“血契安魂咒”!
“尘归尘,土归土!尔等疾苦,天地共鉴!然时过境迁,何必执着于此,徒增杀孽?今日以我之血,立此契约,平息尔怨,补全尔阵,助尔等解脱!”
血字符文如同拥有生命般,飞向那水犀虚影,印在它的额头。虚影发出痛苦与愤怒交织的咆哮,剧烈挣扎,整个洛水都为之震荡。宁瑜脸色瞬间苍白,但他眼神坚定,持续催动法力。
就在这时,异变再生!那赵员外见宁瑜似乎与“河神”斗得难分难解,眼中贪念又起,竟偷偷捡起地上衙役掉落的一把腰刀,恶向胆边生,吼道:“定是这妖人触怒了河神!杀了他,河神息怒!”说着,竟举刀从背后向宁瑜砍去!
“公子小心!”阿翎惊呼,但她正在全力安抚水流,无法分身。
周德安和众衙役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惊呆了。
千钧一发之际,宁瑜仿佛背后长眼,身形微侧,避开了要害,但那刀锋还是划破了他的手臂,鲜血顿时染红了青衫。然而,这鲜血滴落,非但没有削弱他的力量,反而如同火上浇油,让那空中的血字符文光芒大盛!
原来,宁瑜的精血至阳至纯,蕴含大道气息,赵员外这充满恶念的一刀,阴差阳错地打破了某种平衡,使得宁瑜的血与那水犀虚影中的至阴怨念产生了更强烈的碰撞与……交融!
“噗——”宁瑜喷出一口鲜血,但那血字符文却彻底融入了水犀虚影之中。虚影的挣扎骤然停止,那暴戾的红色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悲凉与释然的灰白色。它那由水流构成的眼睛,深深地看了宁瑜一眼,仿佛穿越了千年的时光,看到了当年那些在河水中挣扎的同类。
一声悠长的、仿佛解脱般的叹息,在水面上回荡。巨大的水犀虚影缓缓消散,重新化为普通的河水。而那八尊水底的石犀,似乎感应到了什么,微微震动,散发出的镇水之力变得柔和而连贯,虽然依旧残缺,但那股外泄的怨气却已平息。
洛水的汹涌浪涛,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平复下来。
第四章:犀角归位
雨过天晴,朝阳初升。洛水恢复了往日的平静,只是岸边一片狼藉,记录着昨夜的惊心动魄。
赵员外已被衙役拿下,面如死灰。那对童男童女获救,与家人抱头痛哭。
宁瑜调息片刻,压制住伤势,对周德安道:“水怨已暂时平息,但阵法根源未补。需找到那截崩落的石犀角,将其归位。”
众人立刻在河滩上寻找,很快便找到了那截黑沉沉的兽角。
宁瑜手持兽角,再次潜入水底。这一次,水底不再有狂暴的暗流和怨念攻击。他游到那尊残缺的石犀前,小心翼翼地将兽角对准断口。
就在兽角与断口接触的瞬间,异象发生!兽角上那些古老的字符依次亮起柔和的光芒,断口处也生出感应,发出低沉的嗡鸣。一股浑厚、苍凉、却不再暴戾的力量波动扩散开来,与其他八尊石犀的力量重新连接,形成了一个虽然不再完美,但却稳定下来的守护场。
水底的泥沙微微涌动,将那尊石犀和归位的兽角缓缓覆盖,仿佛它们终于可以安然沉睡。
当宁瑜回到岸上,所有人都看到,洛水的水位正在缓缓下降,河水流速也变得平缓温顺。
周德安带领全县百姓,对着洛水躬身拜谢,既谢宁瑜与阿翎,也谢那终于安息的古老英灵与镇水石犀。
事后,宁瑜对周德安说道:“大人,水患之治,在于疏浚河道,加固堤防,此乃人事;亦在于尊重自然,抚平创伤,此乃天理。这镇水石犀,其初衷是好的,但过于刚猛,以镇压为主,缺少疏导,更因残酷的劳役积累了怨气,故而不能长久。为政之道,亦当如此,需体恤民情,以仁德化解怨怼,方能长治久安。”
周德安深受教诲,表示定当铭记于心。
宁瑜与阿翎离开了巩县,洛水之畔,只留下一段关于镇水石犀、关于人心善恶、关于如何与自然及历史和解的传说,在百姓口中代代流传。而那九尊石犀,依旧静静地沉睡在河底,守护着这片土地,只是它们的梦中,或许不再只有沉重与怨憎,也多了一丝被理解与安抚后的宁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