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民间场 > 第一百六十五话 :梨园新声

第一百六十五话 :梨园新声(2/2)

目录

但年轻导演认为:加入弦乐可以丰富音乐表现力,为什么不能尝试?

在激烈的争论中,阿翎做了一件出人意料的事。她请来了中央音乐学院的教授,用科学的声学原理分析京剧音乐的特点。

你们看,教授在黑板前讲解,京剧音乐的频率分布很有特点,如果在这里加入适当的大提琴声部,不但不会破坏原有特色,反而能增强感染力。

程师傅将信将疑,但在试听了几段改编后的音乐后,他的态度开始松动:这...这确实还是京剧的味儿...

接下来是表演方式的改革。年轻导演希望演员能够更多地体验角色,而不是单纯地模仿程式。

你们要真正理解白素贞的内心!导演对演员们说,她不是符号,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蛇仙!

为了帮助演员理解角色,宁瑜和阿翎带着剧组成员来到西湖实地采风。在断桥残雪、雷峰夕照的实景中,演员们对《白蛇传》有了全新的理解。

我终于明白白素贞为什么宁愿放弃千年修行也要留在人间了。扮演白素贞的年轻演员感慨道,这样的美景,这样的人间真情,确实值得用一切去交换。

然而,最大的挑战来自舞美设计。新派想要写实的布景,老派坚持要传统的守旧。

京剧的精髓就是虚拟化表演!程师傅激动地说,一支桨就是船,一根鞭就是马,这是老祖宗的智慧!

年轻导演反驳:但是现代观众需要更直观的视觉体验!

就在双方相持不下时,梅先生提出了一个巧妙的解决方案:在重要的抒情场景用写意手法,在关键的戏剧冲突处用写实布景。

虚实相生,这才是中国美学的精髓。梅先生说。

经过数月的磨合,《新白蛇传》终于要正式演出了。然而,就在首演前一天,程师傅突然病倒,高烧不退,胡言乱语。

是戏魔作祟。宁瑜诊断后说,程师傅对传统的执念太深,形成了心魔。

阿翎取出一支白玉笛,吹奏起清心普善咒。笛声清澈空灵,在排练厅中回荡。渐渐地,程师傅平静下来,但依然昏迷不醒。

要救程师傅,必须解开他心中的结。宁瑜对梅先生说,明晚的演出,或许是个机会。

下阙:新声绽放

《新白蛇传》首演当晚,广和楼座无虚席。来自各界的观众济济一堂,都想看看这场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会产生怎样的火花。

大幕拉开,新颖的布景立即引起了议论。写实的西湖景色与传统的守旧并存,既真实又写意。

这倒是别出心裁。一位老戏迷点头道。

当白素贞登场时,更让人眼前一亮。她的妆容比传统京剧淡雅,服饰也更加飘逸,但每一个身段、每一个眼神,依然是纯正的京剧韵味。

这个白蛇,既有仙气,又有人情味。一位戏剧评论家在本子上记录着。

演出进行到水漫金山一场时,舞台上运用了现代化的灯光和音效,营造出惊涛骇浪的效果。但演员的表演依然是程式化的,虚拟化的划船动作与写实的布景形成了奇妙的和谐。

妙啊!苏联专家通过翻译赞叹,这就是东方戏剧独特的魅力!

然而,就在演出进行到高潮时,意外发生了。扮演法海的年轻演员在做一个高难度身段时,突然脚下一滑,眼看就要摔下戏台。

千钧一发之际,昏迷中的程师傅突然在病房中坐起,手指下意识地做了一个托举的动作。更神奇的是,远在戏院的舞台上,那个年轻演员仿佛被一只无形的手托住,稳稳地落在了台上。

是程师傅!后台的梅先生激动地说,他在用毕生功力护着这台戏!

原来,程师傅虽然表面上反对改革,但内心深处依然深爱着京剧。在昏迷中,他的戏魂与舞台产生了共鸣,在关键时刻保护了演员。

演出获得了空前的成功。谢幕时,掌声经久不息,老戏迷和新观众都起立致敬。

我明白了!程师傅在病床上醒来,老泪纵横,京剧要传承,也要发展。重要的是戏魂不灭,形式可以变通!

在程师傅的支持下,剧团开始了更大胆的改革尝试。他们不仅排演了更多新编剧目,还开始培养新一代的京剧演员。

梅先生亲自创办了京剧传承班,既教授传统的四功五法,也讲解现代戏剧理论。程师傅则负责音乐改革,在保留京剧特色的前提下,适当融入其他音乐元素。

最让人感动的是,剧团开始走出国门,到世界各地演出。在莫斯科大剧院,在纽约百老汇,在巴黎歌剧院,京剧以其独特的魅力征服了外国观众。

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一位随团出访的文化部领导感慨道,既保持民族特色,又具有世界眼光。

一年后,在北京举办的首届全国戏曲汇演上,改编后的《新白蛇传》获得了特别奖。评委会的评语是: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为传统戏曲的现代化提供了成功范例。

在颁奖典礼上,梅先生动情地说:戏曲不是化石,而是活的艺术。它应该像长江黄河一样,既有源头的清澈,又有入海口的包容。

程师傅虽然已经退休,但依然每天到剧团指导年轻人。他的胡琴声变得更加圆融,既保留了传统的韵味,又多了几分现代的灵动。

我现在明白了,程师傅对宁瑜和阿翎说,戏魂不在守旧,而在传神。只要抓住了戏的神韵,形式可以千变万化。

临别时,梅先生将一套精装的《梅兰芳舞台艺术》赠予宁瑜和阿翎:愿二位带着这份对艺术的执着,继续前行。

阿翎却道:最珍贵的不是这些典籍,而是典籍中蕴含的艺魂。只要艺魂不灭,戏曲就会永远传承。

宁瑜望着长安街上川流不息的人群,轻声道:是啊,时代在变,观众在变,但人们对美的追求永远不会变。这或许就是戏曲艺术能够跨越时空、打动人心的重要原因。

离开广和楼时,夜幕已经降临。戏院里传来年轻演员练功的唱腔,清脆而富有朝气,与远处工地上建设的轰鸣声交织在一起,谱写出一曲古老文明与现代文明交融的乐章。

而梨园的故事,还将在一代代艺人的传承与创新中,继续唱响新的篇章。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