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3章 赖清华远赴非洲救援(三)(2/2)
这种因极度恐惧和绝望而引发的崩溃,其传染性和破坏力,有时甚至比病毒本身更为迅猛和危险。
那名失控的病人最终在几位体格强壮的男护士的安抚和适当约束下逐渐平静下来,被注射了镇静剂后送回病房。
但这起事件像一记警钟,重重敲打在每一位医疗队员的心上。
当晚,在指挥帐篷里,赖清华和罗伯特教授就着昏黄的灯光,进行了一次长时间的深谈。
空气凝重,混合着消毒水和汗水的味道。
“我们忽略了心理层面的支持。”
赖清华揉着酸胀的太阳穴,声音里带着疲惫后的反思,
“眼睁睁看着身边的人不断倒下,自己身上又发生着可怕的变化,这种持续的恐惧和绝望,足以摧毁最坚强的意志。”
罗伯特教授深以为然,他放下手中的资料,神色严峻:
“生理上的修复是基石,但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才是支撑他们走向康复的关键。我们需要专业的心理干预力量。必须立刻向国内和国际组织求援,请求派遣心理医生支援,或者至少提供远程的督导和培训支持。”
行动立刻展开。
赖清华再次通过大使馆和那部时好时坏的卫星电话,将求援信息发送出去。
同时,她也在内部快速组织起来,从医疗队中挑选出几位性格相对沉稳和有耐心的队员,包括她自己和罗伯特教授,在工作间隙,接受简单的心理疏导技巧培训,然后尝试着去与患者进行更多沟通,不仅仅是询问病情,更是倾听他们的恐惧,给予最朴素的安慰和鼓励。
起初并不顺利,语言和文化的隔阂是巨大的障碍,有限的翻译人员疲于奔命。
但改变在悄然发生。
当他们看到那位面部严重损伤的年轻患者,在接收到持续的心理关怀后,开始尝试用他逐渐恢复功能的手臂,为同病房更加虚弱的病友递上一杯水、盖一次被子时,他们明白,一道无形的、却至关重要的心理防线,正在艰难却坚定地构筑起来。
进入十月,随着国际社会增援力量的陆续抵达,以及包括新生代团队在内的各组织不懈努力,防控措施的效果终于开始显现出更明确的势头。
新增病例数出现了持续且稳定的下降,治愈出院患者的队伍逐渐壮大。
临时医院门口,偶尔开始出现康复者与历经劫难才得以重逢的家人紧紧相拥的场景。
泪水与笑容交织,尽管他们身上带着无法磨灭的伤痕,但那劫后余生的庆幸,足以照亮希望。
罗伯特教授看着最新的疫情趋势图,长久以来紧绷的脸上,终于露出一丝真正意义上的放松:
“看来,最黑暗的时期,可能真的快要过去了。”
赖清华也感到一丝欣慰,她松了一口气,长叹一声:真累啊。
连续数月的高压工作,让团队里的每一个人都逼近了体力的极限。
她知道,他们的核心任务即将完成,是时候开始规划撤离和后续的工作交接了。
此刻她最想的是回去美美的睡上一个好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