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科举改革(2/2)
龙椅之上,天武大帝依旧面无表情地看着下方,那双深邃的眸子里,看不出喜怒。
他没有表态,而是将目光投向了那个被围攻的儿子。
他想看看面对如此绝境,他,又该如何破局?
眼看着反对的声浪越来越高,丞相王道适时出列,轻咳一声。
“各位大人,稍安勿躁。”
他的声音不大,却自有一股威严,让嘈杂的大殿渐渐安静了下来。
“老臣以为,定北王殿下所言,虽有些惊世骇俗,却也并非全无道理。”
他转向孔文正,不疾不徐地说道:
“孔尚书,老夫请教您一个问题。上月,黄河于兰阳段决堤,淹没良田万顷,百姓流离失所。
朝廷派去的钦差,乃是上一科的探花郎,此人文章写得花团锦簇,深得陛下赏识。
可他到了地方,面对滔滔洪水,束手无策,每日只会写一些请求朝廷拨款赈灾的空洞奏折。请问孔尚书,这样的‘贤才’,于国何用?”
孔文正脸色一滞,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王道又转向兵部尚书:
“孙尚书,老夫再问你。我大夏北境,为何屡屡被蛮族侵扰?
皆因我朝边军,将不知兵,兵不知将。那些被派往边关的监军、文吏,大多是些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他们连马都骑不稳,又如何能为大军筹谋划策,计算粮草?”
这一连串的反问,让殿内许多刚才还在激烈反对的官员,都陷入了沉思。
是啊,王丞相说的是事实。
就在这时,萧济安再次开口了。
“父皇,各位大人。儿臣从未想过要废除经义,更不敢否定圣人大道。”
他的姿态放得极低,
“儿臣只是以为,一个真正的国之栋梁,应当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既要懂得‘仁义礼智信’,也要知晓‘油盐酱醋茶’。”
“增设‘策论’,并非是要取代经义,而是作为一种补充。
我们选拔的依旧是品德高尚的君子。但我们希望,这位君子在道德高尚的同时,最好还能会算算账,懂懂水利,那就更好了。”
他这番话说完,殿上许多原本义愤填膺的文官,脸上的神情都缓和了不少。
萧济安给了他们一个台...阶,也守住了自己改革的底线。
他没有在这个问题上过多纠缠,目光一转,落在了那位弹劾“糊名誊录”的刘姓官员身上。
“至于刘大人所言的‘糊名誊录’,更是为了一个‘公’字!”
他的声音陡然拔高了几分,
“此法,并非不信考官,恰恰是为了保护考官!天下悠悠之口,最难杜绝。每逢大比之后,总有落榜士子心生怨怼,非议主考官徇私舞弊,非议朝廷取士不公。
若行此法,则考官心中无私,落笔无碍,所取之士,皆是凭真才实学,而非家世背景。如此,既可为国家寻得沧海遗珠,又可全考官清正之名,更可杜绝天下非议,何乐而不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