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开局:系统,你管这叫九子夺嫡? > 第51章 烽火为号

第51章 烽火为号(1/2)

目录

夕阳西下,将天哭雪山的皑皑白雪染上了一层凄美的金色。

最后一缕光线隐没于地平线之下,夜色开始笼罩大地。

在一座正对着镇北关东侧的高山上,两千多名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骑士,沉默地伫立在寒风之中。

他们刚刚用缴获来的肉干和烈酒,填饱了那早已不知饥饱的肠胃,体力得到了恢复。

但从骨子里透出来的疲惫,却依旧如同跗骨之蛆,挥之不去。

可没有一个人倒下。

所有人的目光,都跨越了数十里的距离,投向了远处那座在夜色中只剩下一个模糊轮廓的孤城。

那里,有他们的袍泽,有他们的家国。

萧济安站在队伍的最前端,凛冽的山风吹动着他那早已破烂不堪的皮袄。

他转过身,迎上身后那两千多双在黑暗中亮得吓人的眼睛。

“兄弟们,还记得我们缴获的那些旗子吗?”

风声里传来一片粗重的呼吸。

“现在,把它们都给我插起来!”萧济安抬手指着脚下的土地,“插满这座山头!”

“我要让关城里的兄弟们看到!我要让关外的那群杂碎也看到!”

“是!”

整齐划一的应和,如同闷雷滚过山岗。

亲卫队长赵虎第一个冲上前,他从马背上解下一捆卷好的旗帜,展开一面黑色的狼头大旗,用尽全身的力气将磨尖的旗杆狠狠插进了山顶的冻土之中。

紧接着,更多的士兵行动了起来。

一面面代表着北莽各个部落的旗帜,被他们插满了山顶的每一个角落。

这些旗帜,在不久之前还耀武扬威地飘扬在北莽的大营上空。

此刻,它们却成了这支孤军,即将吹响反攻号角的凭证。

“再把我们带来的木柴,都堆起来。”萧济安下达了第二道命令,“堆上十堆,每一堆,都要比人还高。”

士兵们再次行动起来,很快,十座巨大的柴堆,便在山顶上拔地而起。

萧济安亲自拿起一个火把,走到了最中间的那座柴堆前。

他看着那跳动的火焰,仿佛看到了周什长,看到了魏平,看到了陈福,看到了所有倒在那片冰冷雪山上的,一张张年轻而鲜活的脸。

他沉默了片刻,然后,将手中的火把,奋力扔进了柴堆之中!

轰!

浸满了油脂的干柴,在接触到火焰的瞬间,便轰然燃起,一团巨大的火焰,冲天而起,将方圆数里的夜空,都照得亮如白昼!

“点火!”

随着他一声令下,其余九座柴堆也相继被点燃!

十道巨大的火柱,在山巅之上熊熊燃烧,冲天的火光仿佛要将天上的星辰都比下去!

……

距离粮仓被烧,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天。

这十天,对镇北关的守军而言比之前的二十天更加难熬。

希望,有时候比绝望更折磨人。

当冲天的火光在十天前的夜里燃起时,整座关城都沸腾了。

士兵们以为胜利的曙光就在眼前,以为蛮族会因此退兵。

但他们等来的,却是铁木真狂风暴雨般不计伤亡的疯狂反扑。

这位年轻的蛮族大汗,似乎想用踏平镇北关的功绩,来洗刷粮仓被烧的耻辱。

于是,这十天成了镇北关自建立以来,经历过的最惨烈的血战。

城墙上的青石,被鲜血浸泡了一遍又一遍,早已看不出本来的颜色,变成了令人作呕的暗褐色。

每一个垛口,都布满了刀砍斧凿的痕迹,好几处墙体甚至出现了巨大的裂缝,只能用将士们的血肉之躯去填补。

关内的守军,已经从最初的三万,锐减到了不足两万。

活下来的人,也大多带伤。

最后一批战马,在三天前就被分食干净。

昨天他们吃光了所有的皮甲和弓弦。

今天已经没有任何东西可以果腹。

城楼之上,副将陈武拄着那柄卷了刃的长刀,望着关外那依旧如黑色海洋般无穷无尽的敌营,心中充满了焦虑。

他知道殿下的计划,知道这十日的惨烈坚守,都是为了给殿下的奇兵创造机会。

但……殿下真的还活着吗?

那支只有五千人的孤军,在烧了粮仓之后,面对数十万蛮族大军的围剿,真的能存活下来吗?

“将军……”一名年轻的校尉,踉跄着走到陈武身边,他的左臂用布条胡乱地吊在胸前,脸色苍白如纸。

“关外的蛮子,好像也快不行了。”校尉的目光望向城外,声音里带着快意和更多的困惑,

“我看到他们今天也在啃树皮,甚至……为了抢一具战马的尸体,自己人打了起来。”

陈武点了点头,这一点他早就注意到了。

正是靠着这个观察,他才勉强维持住了麾下将士们最后的信念。

“再等等。”陈武的声音沙充满了疲惫,

“再等一天。如果今夜还没有信号……明日一早,我们就打开城门,跟他们做个了断。”

与其窝囊地饿死,不如轰轰烈烈地战死。

这是镇北军最后的尊严。

校尉听着,身体一颤,眼中却没有恐惧,重重点了点头,转身去传达这个无声的命令。

一名负责了望的哨兵,突然指着远方的地平线,用一种不确定的声音呢喃道:

“你们看……那是什么……”

陈武费力的拄着刀,顺着那哨兵手指的方向望去。

只见在东方遥远的天际线尽头,一片的红光正在亮起,将那片漆黑的夜空映照得如同黄昏。

城楼之上,所有还醒着的士兵,都看到了那片红光。

他们的脸上,先是茫然,随即是一种更深的绝望。

“火光……是蛮子的营地又来了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