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通讯静默(2/2)
? 供电模块:应急电池槽完全锈蚀,无法接入外部电源
? 判定:部分核心部件可用,但需更换天线、修复电源接口、重新铺设传输线路,且仅支持接收 10 公里内的短距离模拟信号(如巡逻机器人的通讯频段、学院后勤的调度信号),无法发送信号
1. 信号泄露检测:
? 全船扫描结果:未检测到主动信号发射(排除被学院监控察觉的风险)
? 潜在风险:应急接收器残留微弱的被动信号反射(频率与学院旧款通讯设备一致),若启动高能耗设备(如引擎、主能源核心),可能引发能量波动,触发学院的能源监控网络(监测范围覆盖整个第七船坞及周边 5 公里)
“主发射器缺失,应急接收器只能收不能发,还存在被动信号反射……” 我盯着报告上的文字,心里一阵发凉。之前还庆幸 “老兵” 号没有信号泄露,现在才知道,最大的风险不是 “已经泄露”,而是 “潜在的暴露”—— 只要我敢启动引擎,甚至只是给主能源核心充电,学院的监控就会立刻捕捉到异常。
“系统,什么是‘被动信号反射’?为什么启动高能耗设备会触发监控?” 我在心里问道,手指轻轻碰了碰应急接收器的外壳,焦黑的粉末瞬间沾在指尖。
“被动信号反射指设备在无主动供电状态下,因金属部件对环境电磁波的反射,形成独特的‘信号指纹’。‘老兵’号的应急接收器曾接入学院旧款通讯网络,其信号指纹已录入学院监控数据库,平时因能量微弱未被识别;但当启动高能耗设备时,船体金属结构会因电流变化产生电磁感应,增强被动反射信号,达到监控系统的识别阈值,触发‘未知设备激活’警报。”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模拟动画 —— 画面中,一艘星舰启动引擎后,周围的电磁波像水波一样扩散,原本微弱的红点瞬间变成闪烁的警报信号,旁边标注着 “学院监控中心实时响应时间:30 秒”。
30 秒…… 我倒吸一口凉气。这意味着,只要我敢尝试让 “老兵” 号具备 “移动能力”,30 秒内就会被学院发现。到时候,不仅 “老兵” 号会被强制扣押,我这个 “非法入侵者” 恐怕也要被开除学籍,甚至面临更严重的处罚。
“那我们之前修复 ApU、激活传感器,为什么没有触发警报?” 我突然意识到一个关键问题 ——ApU 运转时也会产生能量波动,为什么学院的监控一直没反应?
“ApU 的输出功率仅 500w,远低于学院监控的‘异常阈值’(最低识别阈值为 5000w);且 ApU 使用的是外部应急电池供电,未接入‘老兵’号的主能源线路,避免了船体金属结构的电磁感应增强。” 系统的解释让我松了口气,却又更焦虑 —— 这意味着,只要我想让 “老兵” 号真正动起来,就必须突破 “5000w” 的阈值,而这一步,就是暴露的开始。
我站起身,环顾整个通讯舱 —— 坍塌的控制台、空空的发射器基座、焦黑的接收器,每一处都在提醒我,“老兵” 号不仅是一艘需要修复的废舰,更是一艘需要 “隐蔽撤离” 的 “偷渡者”。之前的修复,只解决了 “能不能用” 的问题,却没考虑 “能不能安全用” 的问题。
“系统,有没有办法屏蔽被动信号反射?或者在不触发警报的前提下,让‘老兵’号离开第七船坞?” 我在心里问道,语气里带着一丝恳求。现在的 “老兵” 号,就像一个被困在牢笼里的巨人,明明有了苏醒的迹象,却连迈出牢笼的勇气都没有。
“当前条件下,屏蔽被动信号反射需使用军用级电磁屏蔽材料(如铷铁硼合金板),黑市暂无现货,且重量超过‘老兵’号当前承载能力(船体结构仅能承受 500kg 额外重量);若想‘无声撤离’,需满足两个条件:1. 找到低功率推进方案(输出功率低于 5000w,且不依赖主能源线路);2. 避开学院监控的盲区时段(根据历史数据,每天凌晨 3:00-3:15,监控系统会进行 15 分钟的自动校准,此期间阈值会临时提升至 w,且部分传感器暂停工作)。”
系统的光幕上弹出两个方案的详细说明:低功率推进需要找到二手的微型离子推进器(功率约 3000w),且需手动安装在船体外部,避免接入主能源;盲区时段则需要精准计算撤离路线,在 15 分钟内完成从船坞启动、突破围墙、进入太空垃圾带的全过程,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导致暴露。
微型离子推进器、15 分钟盲区、手动安装推进器…… 每一个条件都像一座大山,压得我喘不过气。但我知道,这是目前唯一的希望 —— 要么在沉默中等待被发现,要么在风险中寻找生机。
我关掉手电筒,靠在通讯舱的墙壁上,黑暗瞬间笼罩下来,只有应急灯的微光从舱门外透进来,在地面上投下一道细长的光带。心里的焦虑渐渐被一种冷静取代 —— 之前修复 ApU 时,我学会了 “能源优先”;尝试环境控制时,学会了 “灵活变通”;现在面对隐蔽撤离的难题,或许需要的是 “精准计算” 和 “孤注一掷”。
“系统,记录学院监控盲区的时间,同时启动‘超空间破烂感应’,搜索半径 10 公里内的微型离子推进器信号。” 我在心里默念,手指轻轻划过应急接收器的焦黑外壳,“另外,整理应急通讯接收器的修复清单 —— 就算只能接收信号,至少能在撤离时监听学院的调度信息,增加成功率。”
“收到指令:监控盲区时间已记录(每日凌晨 3:00-3:15),‘超空间破烂感应’已启动,预计扫描时间 1 小时;应急通讯接收器修复清单已生成:1. 适配天线(可从废弃的巡逻机器人上拆解);2. 电源接口配件(需从黑市购买,预计售价 30 星币);3. 绝缘导线(5 米,工具箱内已具备);4. 除锈剂(用于清理接收模块触点,剩余量充足)。”
我点点头,心里的思路渐渐清晰:第一步,修复应急通讯接收器,确保能监听外部信号;第二步,前往垃圾场寻找便携式氧气发生器,同时等待推进器的扫描结果;第三步,根据扫描结果制定低功率推进方案,利用每天的盲区时段进行测试;第四步,在积累足够经验后,抓住机会完成撤离。
走出通讯舱时,阳光已经西斜,船坞里的阴影被拉得很长。我回头望了一眼 “老兵” 号的舰尾,通讯舱的门还虚掩着,像一个沉默的伤口。我知道,从检查通讯系统的这一刻起,“修复” 已经不再是唯一的目标,“隐蔽” 和 “撤离” 成了更紧迫的任务。
我加快脚步向船坞出口走,口袋里的个人数据板硌着大腿,里面的星图碎片此刻成了唯一的希望 —— 上面标注的学院本星系坐标,或许能帮我规划出一条避开监控的撤离路线。
夜色渐渐降临,船坞里的应急灯开始闪烁,像一个个警惕的眼睛。我走出船坞大门,回头望了一眼那艘沉睡的钢铁巨兽,心里默念:“再等等,我们一定会找到办法,一起离开这里。”
只是,那 15 分钟的盲区窗口,那需要手动安装的推进器,那随时可能触发的警报,像一张无形的网,让我忍不住问自己:我们真的能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无声无息地逃走吗?这个疑问,像一颗种子,在心里埋下了深深的悬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