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资治通鉴白话版 > 汉纪五十一 (公元188年-190年)

汉纪五十一 (公元188年-190年)(1/2)

目录

中平五年(公元188年)

这年春天,正月丁酉日,皇帝大赦天下。

二月,紫宫星座附近出现彗星。

黄巾军的残余势力郭大等人,在河西的白波谷起兵,他们四处攻打太原、河东等地。

三月,屠各胡发动袭击,杀死了并州刺史张懿。

太常、江夏人刘焉看到朝廷接连出事,就向皇帝建议说:“各地之所以战乱不断,是因为刺史权力太小,既管不住地方,又有很多不称职的人担任此职,才导致百姓反叛。应该改设州牧,选拔有名望、有能力的大臣去担任,这样才能稳定局势。”其实刘焉心里盘算着去交趾当州牧。侍中、广汉人董扶私下对刘焉说:“京城马上要大乱了,而益州地区有出天子的气象。”刘焉一听,立刻改变主意,请求去益州任职。正好此时益州刺史郤俭横征暴敛,搞得民怨沸腾,百姓的不满传到了朝廷。再加上耿鄙、张懿都被叛贼杀害,朝廷便采纳了刘焉的建议,选派列卿、尚书等官员担任州牧,而且都保留原来的品级。于是,刘焉被任命为益州牧,太仆黄琬为豫州牧,宗正、东海人刘虞为幽州牧。从此,州牧的权力越来越大,成为影响地方局势的关键人物。刘焉是鲁恭王的后代,刘虞则是东海恭王的五世孙。刘虞曾经担任过幽州刺史,当地百姓和外族都感念他的恩德,所以朝廷才再次重用他。董扶和太仓令赵韪得知消息后,直接辞去官职,跟着刘焉一起前往蜀地。

朝廷下令征调南匈奴的军队,配合刘虞去讨伐张纯。南匈奴单于羌渠派左贤王率领骑兵前往幽州。但南匈奴的百姓害怕朝廷没完没了地征兵,于是右部落发动叛乱,他们联合屠各胡,集结了十多万人,杀死了单于羌渠。之后,南匈奴人拥立羌渠的儿子右贤王于扶罗为持至尸逐侯单于。

夏天,四月,太尉曹嵩被罢免。

五月,朝廷任命永乐少府、南阳人樊陵为太尉,但到了六月,樊陵又被免职,这频繁的人事变动,也反映出朝廷内部的混乱。

在益州,贼寇马相、赵祗等人在绵竹起兵,他们打着黄巾军的旗号,杀死了刺史郤俭,接着又攻打巴郡、犍为。短短一个月,就占领了三个郡,聚集起几万人马,马相甚至自称天子。益州从事贾龙率领官吏和百姓奋起反抗,经过几天激战,将马相等人击退,益州境内暂时恢复平静。贾龙随后挑选人马,迎接刘焉入蜀。刘焉把治所迁到绵竹,他安抚那些反叛的人,推行宽松惠民的政策,希望借此赢得民心。

这一年,多个郡国发生严重水灾。

已故太傅陈蕃的儿子陈逸,和术士襄楷在冀州刺史王芬那里聚会。襄楷说:“从天文星象来看,对宦官非常不利,那些黄门、常侍恐怕要被灭族了。”陈逸听了十分高兴。王芬说:“要是这样,我愿意带头除掉他们!”于是,王芬联络各路豪杰,还上书朝廷,说黑山贼正在攻打郡县,想借此机会起兵。正好皇帝打算北巡河间旧宅,王芬等人便谋划在途中带兵劫持皇帝,杀掉所有常侍、黄门,然后废掉皇帝,改立合肥侯为帝。他们把这个计划告诉了议郎曹操。曹操却说:“废立皇帝这种事,是天下最凶险的事情。古时候有人权衡利弊后成功实施,比如伊尹、霍光。但他们心怀忠诚,又手握大权,顺应众人的意愿,所以才能成功。现在你们只看到以前的容易,没看到如今的艰难,想做这种惊天动地的大事,还想确保成功,这不是很危险吗?”王芬又邀请平原的华歆、陶丘洪一起谋划。陶丘洪本打算参与,华歆却劝阻说:“废立皇帝是大事,连伊尹、霍光做起来都不容易。王芬性情疏阔又没什么军事才能,肯定成不了事。”陶丘洪这才打消念头。不久,北方夜半时分出现红色云气,横贯天空。太史向皇帝奏报:“北方有阴谋,陛下不宜北行。”皇帝于是取消行程,还下令王芬停止军事行动,没过多久又要召见他。王芬害怕事情败露,丢下印绶逃跑,跑到平原后,自杀身亡。

秋天,七月,朝廷任命射声校尉马日磾为太尉。马日磾是马融的族孙。

八月,朝廷首次设立西园八校尉。任命小黄门蹇硕为上军校尉,虎贲中郎将袁绍为中军校尉,屯骑校尉鲍鸿为下军校尉,议郎曹操为典军校尉,赵融为助军左校尉,冯芳为助军右校尉,谏议大夫夏牟为左校尉,淳于琼为右校尉,并且都归蹇硕统领。自从黄巾军起义后,皇帝开始关注军事。蹇硕健壮勇猛,又有军事谋略,深受皇帝信任,就连大将军何进也要受他节制。

九月,司徒许相被罢免,司空丁宫改任司徒,光禄勋、南阳人刘弘被任命为司空。

朝廷任命卫尉、条侯董重为骠骑将军。董重是永乐太后哥哥的儿子,他的任职也反映出宫廷内部势力的博弈。

冬天,十月,青州、徐州的黄巾军再次兴起,攻打周边郡县,战火重燃。

有善于观测天象的人说,京城将有大战,皇宫中会有人流血。皇帝为了破解这个预言,大规模征调各地军队,在平乐观下举行军事演习。他让人修建了一个大坛,上面立起十二层华盖,高达十丈;在大坛东北又建了一个小坛,上面有九层华盖,高九丈。演习现场,数万名步兵、骑兵列阵扎营。甲子日,皇帝亲自前来视察军队,他坐在大坛的华盖下,大将军何进则在小坛的华盖下驻扎。皇帝还穿上铠甲,给马披上战甲,自称“无上将军”,绕着军阵巡视三圈后才返回,然后把军事指挥权交给何进。皇帝问讨虏校尉盖勋:“我这样演习,怎么样?”盖勋回答说:“我听说古代贤君靠德行服人,而不是炫耀武力。现在敌人远在天边,却在近处大摆阵势,这既不能显示您的果敢坚毅,反而显得穷兵黩武!”皇帝说:“说得好!可惜现在才认识你,之前群臣都没说过这样的话。”盖勋对袁绍说:“皇上其实很聪明,只是被身边的人蒙蔽了。”他和袁绍商量着要一起除掉皇帝身边的宠臣。蹇硕得知后非常害怕,就把盖勋调出京城,去当京兆尹。

十一月,王国率军包围陈仓。朝廷重新任命皇甫嵩为左将军,督率前将军董卓,两人合兵四万,前去抵御。

张纯和丘力居在青州、徐州、幽州、冀州四处劫掠。朝廷下诏,让骑都尉公孙瓒前去讨伐。公孙瓒在属国石门与他们交战,张纯等人惨败,连老婆孩子都顾不上,越过边塞逃走,被他们掳走的百姓也都被救回。但公孙瓒孤军深入,没有后援,在辽西管子城被丘力居等人包围。被困两百多天后,粮草耗尽,军队溃散,士兵死伤了十分之五六。

董卓对皇甫嵩说:“陈仓情况危急,我们赶紧去救援吧!”皇甫嵩说:“不行。百战百胜,不如不战而屈人之兵。陈仓虽然是个小城,但城防坚固,粮草充足,一时半会儿攻不下来。王国虽然兵强马壮,但久攻陈仓不下,士兵肯定疲惫不堪。等他们疲惫时再出击,这才是必胜之道,为什么要现在去救呢?”王国攻打陈仓八十多天,始终没能攻破。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这年春天,二月,王国的军队疲惫不堪,只好解围撤退。皇甫嵩见状,立刻下令追击。董卓劝阻说:“不能追!兵法上说,穷寇莫追,归师勿遏。”皇甫嵩却说:“不对。之前我不进攻,是避开他们的锐气;现在追击,是等他们疲惫。我们要打的是疲惫之师,不是急于回家的归师;王国的军队正在逃跑,毫无斗志,我们以严整之师攻打混乱之军,这根本不是追击穷途末路的敌人。”于是,皇甫嵩独自率军追击,让董卓在后面接应。经过多次交战,皇甫嵩大获全胜,斩杀敌军一万多人。董卓又羞愧又恼怒,从此和皇甫嵩结下仇怨。韩遂等人一起废掉王国,还劫持了前信都令、汉阳人阎忠,让他统领各部。阎忠不久后病死,韩遂等人开始争权夺利,互相残杀,势力也逐渐衰弱。

幽州牧刘虞到任后,派人前往鲜卑部落,向他们说明利害关系,要求他们交出张举、张纯的首级,还承诺给予丰厚的奖赏。丘力居等人听说刘虞来了,非常高兴,纷纷派使者前来表示愿意归附。张举、张纯吓得逃出边塞,其他人则纷纷投降或逃散。刘虞上书朝廷,请求撤掉各地的驻军,只留下降虏校尉公孙瓒,率领一万步兵、骑兵驻扎在右北平。三月,张纯的门客王政杀死张纯,把首级献给刘虞。公孙瓒一心想彻底消灭乌桓,而刘虞却想用恩德和信义招降他们,两人因此产生了矛盾。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

夏天,四月初一(丙子日),发生了日食。

随后,太尉马日磾被免职。朝廷派使者前往幽州,就地任命幽州牧刘虞为太尉,并封他为容丘侯。

当时,小黄门蹇硕忌惮大将军何进的权势,便和一众常侍一起劝说汉灵帝,派何进向西去攻打韩遂。汉灵帝听从了他们的建议。但何进暗中得知了这个阴谋,于是上奏请求派袁绍去徐州、兖州召集兵力,打算等袁绍回来后再西征,以此来拖延出发的时间。

此前,汉灵帝的几个皇子都不幸夭折。何皇后生下儿子刘辩后,为了保住他的性命,将其寄养在道士史子眇家中,刘辩因此被称为“史侯”。王美人生下儿子刘协后,由董太后亲自抚养,刘协被称为“董侯”。群臣纷纷上书,请求皇帝确立太子之位。汉灵帝觉得刘辩为人轻佻,缺乏帝王威仪,想立刘协为太子,却一直犹豫不决。后来汉灵帝病重,便将刘协托付给蹇硕。四月十一日(丙辰日),汉灵帝在嘉德殿驾崩。蹇硕当时在皇宫内,想先杀掉何进,然后拥立刘协为帝。他派人去请何进,说是要商议事情,何进没有怀疑,立即乘车前往。蹇硕的司马潘隐和何进是老相识,他看到何进前来,便用眼神向何进示意危险。何进大吃一惊,急忙从小路骑马逃回自己的军营,随后带兵进驻百郡邸,并以生病为由,不再入宫。四月十三日(戊午日),皇子刘辩登上皇位,年仅十四岁。他尊奉何皇后为皇太后,何太后开始临朝听政,并大赦天下,将年号改为光熹。刘辩还封皇弟刘协为渤海王,刘协当时只有九岁。朝廷任命后将军袁隗为太傅,让他与大将军何进共同处理尚书事务。

何进掌握朝政大权后,对蹇硕企图谋害自己的行为怀恨在心,暗中谋划着除掉他。袁绍通过何进的亲信张津,劝说何进将所有宦官全部诛杀。何进认为袁氏家族世代显贵,深受朝廷恩宠,而且袁绍和他的堂弟虎贲中郎将袁术都很有威望,深受豪杰们的拥戴,于是对他们十分信任并加以重用。何进又广泛征召了何颙、荀攸、郑泰等二十多位足智多谋的人才,任命何颙为北军中候,荀攸为黄门侍郎,郑泰为尚书,将他们视为自己的心腹。荀攸是荀爽的侄孙。

蹇硕心中不安,写信给中常侍赵忠、宋典等人说:“大将军何进兄弟把持朝政,如今他们与天下的党人密谋,要诛杀先帝身边的宦官,将我们赶尽杀绝。只是因为我掌管着禁军,他们才暂时没有行动。现在我们应该一起关闭宫门,迅速逮捕并杀掉何进。”中常侍郭胜与何进是同乡,何太后和何进能够得到皇帝的宠信,郭胜出了不少力,所以他亲近何家。郭胜与赵忠等人商议后,没有听从蹇硕的计划,反而把蹇硕的信拿给何进看。四月二十五日(庚午日),何进派黄门令将蹇硕逮捕并处死,随后将蹇硕统领的禁军全部收归自己掌管。

骠骑将军董重与何进争权夺利,宦官们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便支持董重。董太后每次想要参与政事,都会被何太后阻拦。董太后愤怒地骂道:“你现在这么嚣张,不就是依仗着你哥哥何进吗!我让骠骑将军砍下何进的头,就像翻一下手那么容易!”何太后听说后,把这件事告诉了何进。五月,何进与三公一起上奏说:“孝仁皇后(董太后)派前中常侍夏恽等人与各州郡勾结,谋取钱财,所得财物全部藏入西省。按照旧例,藩王的王后不能留在京城,请求将孝仁皇后迁回她的封国。”奏章得到了批准。五月初七(辛巳日),何进派兵包围骠骑将军府,逮捕了董重,免去他的官职,董重被迫自杀。六月初七(辛亥日),董太后因担忧恐惧,突然去世。

六月十七日(辛酉日),朝廷将汉灵帝安葬在文陵。何进为了防备类似蹇硕谋害自己的事情再次发生,借口生病,既没有入宫参加汉灵帝的丧礼,也没有去送葬。

这期间,天下发生了大水灾。

秋天,七月,朝廷将渤海王刘协改封为陈留王。

司徒丁宫被罢免。

袁绍再次劝说何进:“以前窦武想要诛杀皇帝宠信的宦官,结果反而被宦官杀害,主要原因就是消息泄露。五营的士兵都畏惧服从宦官,窦武却反而任用他们,这才招来杀身之祸。如今将军您兄弟二人都统领着精锐部队,部下的将领官吏又都是杰出的人才,他们都愿意为将军效力,事情的成败完全掌握在您手中,这是上天赐予的良机。将军应该为天下百姓铲除祸害,这样就能名垂青史,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何进于是禀告何太后,请求将中常侍以下的所有宦官全部罢免,让三署郎来填补他们的职位。何太后不同意,说:“宦官掌管皇宫内的事务,这是从古到今的惯例,也是汉朝的旧制,不能废除。况且先帝刚刚离世,我怎么能天天和一帮士人一起处理政务呢!”何进难以违背太后的意愿,就打算先诛杀那些肆意妄为的宦官。袁绍却认为,宦官们亲近皇帝,负责传达诏令,如果不全部铲除,日后必定会成为大患。

何太后的母亲舞阳君和弟弟何苗,多次接受宦官们的贿赂,他们知道何进想诛杀宦官,就多次在太后面前为宦官们说情开脱,还说:“大将军何进擅自诛杀皇帝身边的近臣,这是独揽大权、削弱国家根基的行为。”何太后听得多了,也开始怀疑何进。何进刚刚掌握大权,一向敬畏宦官,虽然表面上想成就一番大事,内心却优柔寡断,所以这件事一直没能决断。

袁绍等人又给何进出主意,让他召集各地的猛将和豪杰,带兵开进京城,以此来胁迫何太后同意诛杀宦官。何进觉得这个办法可行。主簿陈琳劝谏道:“俗话说‘掩目捕雀’,连小小的麻雀都不能用欺骗的手段抓住,更何况是国家大事,怎么能靠欺诈来成事呢?如今将军您总揽皇家威严,掌握军事大权,完全可以果断行事,就像在大火炉上烧毛发一样容易。您应该立刻采取行动,当机立断,这样才能顺应天意民心。如果反而放弃手中的权力,向外寻求援助,等到各路大军聚集京城,势力强大的人就会称雄,这就好比倒拿着武器,把剑柄交给别人,不但事情办不成,还会引发大乱!”何进没有听从。典军校尉曹操听说后,笑着说:“宦官这个官职,从古至今都应该有,只是君主不应该给他们太大的权力和宠信,让他们发展到今天这种地步。既然要治他们的罪,诛杀首恶就行了,派一个狱吏就足够了,何必大费周章地召集外地军队呢?想要把他们全部杀掉,事情肯定会泄露,我看此事必然失败。”

当初,汉灵帝征召董卓担任少府,董卓上书推辞说:“我率领的湟中义从和秦、胡士兵都对我说:‘军饷没有发全,赏赐也断绝了,妻子儿女都在挨饿受冻。’他们拉住我的车子,不让我离开。这些羌、胡士兵性情贪婪,我实在无法制止,只能暂时安抚他们。情况特殊,所以再次向您上奏。”朝廷对此也没有办法。等到汉灵帝病重,下诏书任命董卓为并州牧,并让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统领。董卓又上书说:“我承蒙陛下恩典,掌管军队长达十年,与士兵们朝夕相处,感情深厚。他们感念我的养育之恩,愿意为我拼死效力。我恳请陛下允许我带着这些士兵前往并州,在边疆为国家效力。”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郦劝说皇甫嵩:“现在天下的兵权,掌握在您和董卓手中。如今您与董卓已经结下仇怨,势不两立。董卓接到诏书却不肯交出兵权,还上书请求带走军队,这是违抗命令;他趁着京城政局混乱,故意拖延不前往并州,这是心怀不轨。这两种行为都不可赦免。而且董卓凶狠残暴,六亲不认,手下将士也不拥护他。您如今身为元帅,凭借国家的威严去讨伐他,对上可以彰显忠义,对下能够铲除祸害,一定能成功。”皇甫嵩说:“违抗命令虽然有罪,但擅自诛杀大臣也有责任。不如把这件事上奏朝廷,让朝廷来裁决。”于是他上书陈述此事,汉灵帝因此责备董卓。但董卓依然不肯奉诏,而是把军队驻扎在河东,静观时局变化。

何进征召董卓带兵前往京城。侍御史郑泰劝谏说:“董卓为人残忍,不讲情义,野心勃勃。如果把朝政大权交给他,让他参与重大事务,他一定会肆意妄为,危害朝廷。您凭借皇亲国戚的重要身份,掌握着辅佐朝政的大权,完全可以独自决断,诛杀有罪之人,实在不应该借助董卓的力量!而且事情拖延容易发生变故,不久前的教训还历历在目,您应该尽快做出决断。”尚书卢植也认为不应该征召董卓,何进却一概不听。郑泰于是弃官离去,他对荀攸说:“何进这个人,很难辅佐。”

何进的属官王匡和骑都尉鲍信都是泰山人,何进派他们回乡招募士兵;同时,何进还征召东郡太守桥瑁驻守成皋,让武猛都尉丁原率领数千人进犯河内,丁原命人焚烧孟津,大火映照得洛阳城中一片通红,他们都宣称是为了诛杀宦官。董卓接到征召后,立刻启程,并上书说:“中常侍张让等人,凭借皇帝的宠信,扰乱天下。我听说,与其在锅里把水扬起来阻止沸腾,不如把锅底的柴火抽掉;虽然切开毒疮会很疼,但总比让毒疮在体内侵蚀要好。从前赵鞅发动晋阳的军队,来铲除国君身边的恶人,如今我也敲响战鼓,前往洛阳,请求陛下逮捕张让等人,清除朝廷中的奸邪之徒!”何太后仍然不同意诛杀宦官。何苗对何进说:“我们当初一起从南阳来到京城,都是出身贫贱,靠着宦官的帮助才获得富贵。国家大事哪有那么容易处理,既然已经走到这一步,就像泼出去的水无法收回,你应该慎重考虑,还是与宦官们和解为好。”

董卓率军来到渑池时,何进却又犹豫不决,他派谏议大夫种邵带着诏书去阻止董卓进军。董卓拒不接受诏书,继续向洛阳进发,一直来到河南。种邵出城迎接并慰劳董卓,同时劝说他撤军。董卓怀疑事情有变,就命令士兵用武器威胁种邵。种邵大怒,高举诏书大声斥责,董卓的士兵都吓得散开。种邵上前当面质问董卓,董卓理屈词穷,只好率军退回到夕阳亭。种邵是种暠的孙子。

袁绍生怕何进改变主意,便极力劝说:“如今您与宦官已经彻底撕破脸,事情都到这地步了,还在等什么?再拖延下去,变故随时发生,您就会重蹈窦武的覆辙!”何进听后,任命袁绍为司隶校尉,赐予符节,允许他见机行事;同时任命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袁绍安排洛阳的武吏密切监视宦官动向,又催促董卓等人赶紧上书,声称要进军平乐观。何太后这下慌了神,只好将所有中常侍、小黄门都打发回老家,只留下何进的心腹看守皇宫。

宦官们纷纷跑到何进面前磕头谢罪,任凭他处置。何进却只是说:“天下大乱,根源就在你们身上。现在董卓马上就到,你们还不赶紧各自回封国去!”袁绍再三劝何进趁机动手,将宦官一网打尽,可何进就是不听。袁绍又伪造何进的命令,写信给各州郡,让他们抓捕宦官的亲属。何进迟迟不决,谋划的事情渐渐泄露,宦官们又害怕又着急,开始暗中筹谋反击。

张让的儿媳妇是何太后的妹妹,张让便向儿媳磕头哀求:“我这老骨头犯了错,本该和你一起回乡。但我家几代蒙受皇恩,如今要永远离开皇宫,实在舍不得。只求能再入宫当值一次,再见太后一面,就算死在沟壑里,也没有遗憾了!”儿媳被说动,求母亲舞阳君向太后求情,何太后心软,又下诏让宦官们回宫当值。

八月戊辰日,何进大摇大摆走进长乐宫,劝何太后下令诛杀所有宦官。张让、段珪等人私下嘀咕:“大将军之前装病不参加先帝丧礼,现在突然入宫,莫非又要重演窦武杀宦官的惨剧?”他们派人偷偷 监听,把何进的话听得一清二楚,当即带着几十名党羽,手持兵器从侧门潜入,埋伏在宫殿门下。等何进出宫时,他们假传太后诏书,将何进骗进内殿。

张让等人围着何进怒斥:“天下大乱,又不是我们宦官的错!当年先帝和太后闹矛盾,眼看就要废后,是我们哭着求情,还各自掏出千万家财送礼,才平息事端。我们这么做,不过是想依托何家罢了,你现在却要赶尽杀绝,是不是太过分了!”话音未落,尚方监渠穆拔剑,当场将何进斩杀在嘉德殿前。随后,张让等人伪造诏书,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

尚书接到诏书,心生怀疑:“这事得请大将军出来一起商议。”宦官们直接把何进的首级扔过去:“何进谋反,已经伏法!”何进的部将吴匡、张璋在宫外得知主公遇害,立刻带兵要冲进宫,却发现宫门紧闭。虎贲中郎将袁术赶来,和吴匡一起发动猛攻,宦官们则手持兵器死守宫门。眼看天色渐暗,袁术一把火点燃南宫青琐门,想用浓烟逼出张让等人。

张让慌忙跑去告诉何太后,诬陷何进谋反纵火。他们裹挟着太后、少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劫持一众官员,从复道逃向北宫。尚书卢植手持长戈守在阁道窗下,仰头痛骂段珪,段珪害怕之下松开太后,何太后趁机跳窗逃生。袁绍和叔父袁隗则假传圣旨,将樊陵、许相斩杀,随后与何苗带兵驻守朱雀阙下,抓住赵忠等宦官,全部处死。

吴匡早就看不惯何苗与何进不同心,又怀疑他和宦官勾结,便在军中煽动:“杀死大将军的,就是车骑将军何苗!兄弟们愿意为大将军报仇吗?”士兵们群情激愤,高喊愿效死力。吴匡随即联合董卓的弟弟董旻,率军杀死何苗,还把尸体扔在苑中。袁绍趁机关闭北宫门,带兵搜捕宦官,不论老少一律斩杀,两千多人惨死刀下,不少没长胡须的人也被误杀。袁绍还下令强攻皇宫,士兵们甚至爬上端门屋顶,向内发动攻击。

八月庚午日,张让、段珪等人走投无路,带着少帝和陈留王等几十人步行逃出谷门,连夜跑到小平津。慌乱之中,传国玉玺丢失,也没有公卿大臣跟随,只有尚书卢植和河南中部掾闵贡连夜追到黄河边。闵贡怒斥张让:“还不赶紧去死,我立刻杀了你!”说着挥剑斩杀数人。张让等人吓得跪地磕头,哭着向少帝告别:“我们死不足惜,陛下一定要保重啊!”说完投河自尽。

闵贡带着少帝和陈留王摸黑赶路,借着萤火虫的微光朝南走,想回宫。走了几里地,找到一辆百姓的敞篷车,三人挤着坐上去,在雒舍歇了一晚。第二天,少帝独自骑马,陈留王与闵贡共乘一马继续南行,渐渐有公卿大臣赶来会合。

此时董卓的大军刚到显阳苑,远远望见洛阳火光冲天,立刻带兵疾驰。天还没亮,董卓赶到城西,听说皇帝在北边,便与公卿们一起到北芒阪下迎接。少帝见董卓带兵突然出现,吓得大哭。公卿们赶紧喊话:“有诏书,让你的军队后撤!”董卓冷笑:“你们身为朝廷大臣,却不能匡扶社稷,如今皇帝流亡在外,还有什么资格让我撤军?”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