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纪八 (公元前154年-前141年)(2/2)
春天二月,匈奴入侵燕国。
三月,临江王刘荣因为侵占了太宗庙旁边的空地用来扩建宫殿,被征召到中尉府去受审。临江王想要刀笔等书写工具,写封信向汉景帝谢罪,但是中尉郅都禁止官吏给他;魏其侯窦婴派人偷偷地给了临江王。临江王写好信向汉景帝谢罪后,就自杀了。窦太后听说了这件事,非常生气,后来最终用严厉的法律条文治了郅都的罪,把他杀了。
夏天四月,西北方向出现了彗星。汉景帝封立皇子刘越为广川王,刘寄为胶东王。
秋天九月,甲戌日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又出现了日食。
当初,梁孝王因为是汉景帝的至亲,而且在平定七国之乱时有功劳,得到了汉景帝赏赐的天子旌旗。他出行的时候,有一千辆车、一万名骑兵跟随,进出都有严格的警戒。梁孝王宠信羊胜、公孙诡,还让公孙诡做了中尉。羊胜和公孙诡有很多稀奇古怪的计谋,他们想让梁孝王争取成为汉朝的皇位继承人。栗太子被废掉的时候,窦太后心里想让梁孝王做继承人,有一次趁着摆酒席的时候对汉景帝说:“等你以后出行乘坐安稳的车子时,就让梁王来继承你的皇位吧。”汉景帝跪在席子上挺直身子说:“好的。”酒席结束后,汉景帝就这件事询问大臣们的意见,大臣袁盎等人说:“不行。以前宋宣公不立自己的儿子,而立了弟弟,结果引发了祸乱,连续五代都不得安宁。小的地方不忍让,就会损害大的道义,所以《春秋》认为立嫡长子才是正统。”因为这件事,太后的想法被搁置了,就不再提让梁孝王做继承人的事了。梁孝王又曾经上书说:“希望能赏赐给我一块能通行容车的地方,直接通到长乐宫,我让梁国的士兵和民众修建一条甬道,这样我就能去朝拜太后了。”袁盎等人都认为不能这样做。
梁孝王因此怨恨袁盎和那些参与议论的大臣,就和羊胜、公孙诡密谋,偷偷派人去刺杀袁盎和其他十多个参与议论的大臣。凶手还没被抓到的时候,汉景帝就怀疑是梁孝王干的;后来追捕凶手,果然发现是梁孝王指使的。汉景帝派田叔、吕委主去查办梁孝王的事情,逮捕公孙诡和羊胜;公孙诡和羊胜藏在梁孝王的后宫里,朝廷派了十几批使者到梁国,严厉地责令梁国的二千石官员限期交出人来。梁国的丞相轩丘豹和内史韩安国等人发动全国上下大肆搜捕,找了一个多月也没找到。韩安国听说公孙诡和羊胜藏在梁孝王那里,就进宫去见梁孝王,哭着说:“君主受到羞辱,做臣子的应该以死谢罪。大王没有好的臣子,所以才闹到这种地步。现在如果抓不到公孙诡和羊胜,那就请允许我辞官,赐我一死吧!”梁孝王说:“何必要到这种地步呢!”韩安国眼泪流了下来,说:“大王你自己想想,你和皇帝的关系,跟临江王比起来,谁更亲近呢?”梁孝王说:“我比不上临江王。”韩安国说:“临江王曾经是嫡长子、太子,就因为一句话的过错,被废为临江王;又因为修建宫殿侵占了宫墙的事,最终在中尉府自杀了。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治理天下终究不能因为私情而扰乱公法。现在大王你身为诸侯,却被奸臣的不实言论所诱惑,触犯了皇上的禁令,破坏了严明的法律。天子因为太后的缘故,不忍心对大王你依法治罪;太后日夜哭泣,希望大王你能自己改正错误,可大王你始终没有觉悟。要是太后哪天去世了,大王你还能依靠谁呢?”话还没说完,梁孝王也流下了眼泪,向韩安国认错说:“我现在就交出公孙诡和羊胜。”于是梁孝王命令公孙诡和羊胜都自杀,然后把他们的尸体交了出来。汉景帝从此对梁孝王心生怨恨。
梁孝王很害怕,派邹阳到长安去,拜见皇后的哥哥王信,劝他说:“您的弟弟得到皇上的宠幸,后宫里没有人能比得上;但是您的行为有很多不遵循道理的地方。现在袁盎被刺杀的事情如果彻底追查下去,梁王要是被处死,太后没地方发泄怒火,就会对您这样的贵臣咬牙切齿、怒目而视,我私下里真为您担心啊。”王信说:“那该怎么办呢?”邹阳说:“您如果真能精心地向皇上进言,让皇上不要深究梁王的事情;您一定要和太后好好地结交,太后会从心底里感激您的厚德,而您的弟弟又在两宫都很受宠幸,这样您的地位就像金城一样稳固了。以前舜的弟弟象,天天想着要杀死舜,等舜做了天子,却把象封到了有卑这个地方。有仁德的人对待兄弟,不会心里藏着怒气,不会留下旧怨,只会给予深厚的关爱罢了。所以后世的人都称赞舜。您用这个道理去劝说天子,也许梁王的事情就不会再追究了。”王信说:“好的。”后来找了个机会向汉景帝进言。汉景帝的怒气渐渐消解了。
这个时候,太后因为担心梁王的事情吃不下饭,日夜哭泣不停,汉景帝也很忧虑。正好田叔等人查办完梁王的事情回来,到了霸昌厩,他们把梁王的供词等材料全部取来烧掉了,然后空手来见汉景帝。汉景帝问:“梁王有罪吗?”田叔回答说:“罪该万死。有罪。”汉景帝又问:“那供词在哪里呢?”田叔说:“皇上就别再问梁王的事了。”汉景帝说:“为什么呢?”田叔说:“现在如果不处死梁王,那汉朝的法律就无法施行;但要是处死梁王,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觉不安稳,这样的忧虑就会落在陛下您身上了。”汉景帝觉得他说得很对,就派田叔等人去拜见太后,并且说:“梁王不知道这件事。策划这件事的,只是他宠幸的臣子羊胜、公孙诡这些人罢了,现在他们已经依法被处死了,梁王安然无恙。”太后听了,马上站起来开始吃饭,心情也平复了。
梁孝王趁机上书请求入朝拜见汉景帝。到了函谷关后,茅兰劝梁孝王,让他乘坐普通的布车,只带两个骑兵跟随入关,然后藏在长公主的园子里。汉朝派使者去迎接梁孝王,梁孝王已经入关了,他的车骑都留在关外,使者不知道梁孝王在哪里。太后哭着说:“皇帝果然杀了我的儿子!”汉景帝又担心又害怕。这时梁孝王背着斧质(古代刑具,借指刑罚)到宫阙下认罪。太后和汉景帝非常高兴,互相哭泣,又恢复了以前的样子,把梁孝王的随从官员全部召进了关内。不过汉景帝从此更加疏远梁孝王了,不再和他同坐一辆车辇。汉景帝认为田叔很贤能,就提拔他做了鲁国的丞相。
汉景帝前元三年(甲午,公元前147年):
? 冬天十一月:朝廷下令废除诸侯王国的御史大夫这一官职,进一步加强中央对诸侯的管控。
? 夏天四月:发生地震,随后又遭遇旱灾。为应对灾情,朝廷下令禁止酿酒,节省粮食。
? 三月丁巳日:汉景帝封自己的儿子刘乘为清河王,划分领地,建立封国。
? 秋天九月:蝗虫成灾,大量庄稼被啃食,农田受损严重。同时,西北方向出现彗星,古人认为这是不祥之兆。
? 戊戌日,月底:出现日食现象。
? 朝堂纷争:当初汉景帝废掉栗太子时,周亚夫坚决反对,但未能改变结果,从此汉景帝开始疏远他。而且梁孝王每次入朝,都会在太后面前说周亚夫的坏话。窦太后想让皇后的哥哥王信封侯,汉景帝表示先帝在世时没封,自己即位后才封了南皮侯和章武侯,王信还不到封侯的时候。窦太后坚持,汉景帝只好说要和丞相商议。周亚夫以汉高祖“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的约定为由,认为王信无功,不能封侯,此事便搁置下来。后来匈奴王徐庐等六人投降汉朝,汉景帝想封他们为侯以鼓励更多人归降,周亚夫又反对,觉得这些人背叛君主,封他们会让其他臣子不重视气节。汉景帝没采纳周亚夫的意见,还是封了徐庐等人。周亚夫因此称病辞职。九月戊戌日,周亚夫被免职,御史大夫桃侯刘舍被任命为丞相。
汉景帝前元四年(乙未,公元前146年):
? 夏天:再次爆发蝗灾,农田遭受严重破坏,百姓生活受到极大影响。
? 冬天十月戊午日:出现日食。
汉景帝前元五年(丙申,公元前145年):
? 夏天:汉景帝封儿子刘舜为常山王,划定封国疆土。
? 六月丁巳日:大赦天下,很多犯人因此获得自由。
? 这一年:发生大水灾,洪水泛滥,淹没大量土地和房屋。
? 八月己酉日:未央宫的东阙发生火灾。九月,汉景帝下诏,对于有疑问的案件,即便按法律条文可以定罪,但如果不符合人心,就需要重新审核,体现了对司法公正的重视。
? 这一年:还发生了地震,地面震动,一些房屋建筑受损。
汉景帝前元六年(丁酉,公元前144年):
? 冬天十月:梁王刘武来京城朝见,上奏疏想留在长安,汉景帝没有答应。梁王回到封国后,心情郁闷,无精打采。
? 十二月:朝廷更改了廷尉、将作等官职的名称,调整官制。
? 春天二月乙卯日:汉景帝前往雍地,在五畤举行祭天仪式,祈求国泰民安。
? 三月:竟然下起了雪,天气反常。
? 夏天四月:梁孝王刘武去世。窦太后得知后,哭得十分伤心,绝食抗议,还说“皇帝果然杀了我的儿子”。汉景帝又哀伤又害怕,不知如何是好。后来和长公主商量,将梁国一分为五,封梁孝王的五个儿子为王,分别是刘买为梁王、刘明为济川王、刘彭离为济东王、刘定为山阳王、刘不识为济阴王,五个女儿也都有了食邑。窦太后这才高兴起来,开始吃饭。梁孝王生前财富不计其数,去世后,府库里还剩下四十多万斤黄金,其他财物也价值相当。
? 刑罚改革:汉景帝之前减轻了笞刑,但受刑的人还是常常不能保全性命。于是再次改革,将笞三百下改为二百下,笞二百下改为一百下。还规定了刑具棰的规格,棰长五尺,头部一寸粗,用竹子制成,尾部半寸薄,要把竹节削平,而且笞刑要打在臀部,打完一个人再换另一个人执行,从此受笞刑的人存活几率增大。不过当时的刑罚制度,死刑太重,生刑又太轻,导致百姓容易犯法。
? 李广智退匈奴:六月,匈奴入侵雁门,打到武泉,又进入上郡,抢走了朝廷养马苑中的马匹,汉朝的官吏和士兵战死两千人。陇西的李广当时是上郡太守,有一次他带着一百名骑兵外出,突然遇到几千名匈奴骑兵。匈奴兵看到李广等人,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很警觉,上山摆开阵势。李广的一百名骑兵非常害怕,想骑马逃跑。李广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远,现在就这么跑,匈奴一追射,我们马上就完了。我们留下来,匈奴肯定以为我们是大军的诱饵,不敢轻易攻击。”于是李广命令骑兵前进,到离匈奴阵地二里左右的地方停下,又下令解下马鞍。骑兵们担心地说:“敌人又多又近,要是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广说:“他们以为我们会跑,现在我们解下马鞍表示不跑,这样能让他们更加坚信我们是诱饵。”这时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领出来巡视,李广上马带着十几名骑兵冲过去,射死了这个将领后又回来,继续解下马鞍,让士兵们放开马躺下休息。到了傍晚,匈奴兵始终觉得奇怪,不敢攻击。半夜时,匈奴兵以为附近有汉军埋伏,想趁夜偷袭,最后都撤走了。天亮后,李广才带着骑兵回到大军驻地。
? 秋天七月辛亥日,月底:出现日食。
? 治安调整:自从郅都死后,长安附近的宗室成员很多都违法乱纪,横行霸道。汉景帝于是召回济南都尉南阳人宁成担任中尉。宁成治理地方的风格和郅都相似,但廉洁不如郅都。不过他上任后,那些宗室和豪强都变得小心翼翼,十分害怕。
? 这一年:城阳共王刘喜去世。
汉景帝后元元年(戊戌,公元前143年):
? 春天正月:汉景帝下诏强调,案件审理是重要的事。人有聪明愚笨之分,官员有上下级之别。对于有疑问的案件,先交给有关部门审核;部门不能决断的,再移交廷尉。如果审核后发现判决不当,审核的人也不算过错,目的是让审理案件的官员尽量宽大处理。
? 三月:大赦天下,给犯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 夏天:允许百姓聚饮五天,同时解除禁酒令,百姓可以酿酒、买酒。
? 五月丙戌日:发生地震,上庸地区地震持续了二十二天,城墙都被震坏了。
? 秋天七月丙午日:丞相刘舍被免职。
? 乙巳日,月底:出现日食。
? 八月壬辰日:汉景帝任命御史大夫卫绾为丞相,卫尉南阳人直不疑为御史大夫。当初直不疑做郎官时,同宿舍的人请假回家,误拿了另一个郎官的金子。丢金子的郎官发现后,怀疑是直不疑拿的,直不疑没有辩解,买了金子赔偿。后来请假的人回来归还金子,丢金子的郎官非常惭愧,直不疑因此被大家称赞为忠厚之人,逐渐升迁为中大夫。有人在朝廷上诋毁直不疑,说他和嫂子私通,直不疑只是平静地说:“我没有哥哥。”但始终不刻意为自己辩解。汉景帝在宫中召见周亚夫,赐给他食物,却只放了一大块肉,没有切好,也不给他筷子。周亚夫心里不满,回头叫管宴席的人拿筷子。汉景帝笑着说:“这还不能让你满意吗?”周亚夫脱帽谢罪,汉景帝让他起身,周亚夫便快步走了出去。汉景帝看着他的背影说:“这个人心怀不满,不是能辅佐少主的臣子。”没过多久,周亚夫的儿子给他买了五百套可以用来陪葬的铠甲盾牌,这是违反规定的。雇来搬运的人因为太辛苦,又没拿到工钱,得知这些是偷买的官府器物,就向朝廷告发了周亚夫的儿子,事情牵连到周亚夫。汉景帝得知后,下令交给官吏查办。官吏按文书上的罪状责问周亚夫,周亚夫不回答。汉景帝生气地说:“我不需要你辩解了!”把他交给廷尉。廷尉责问:“你是想造反吗?”周亚夫说:“我买的都是丧葬用品,怎么能说是造反呢?”官吏说:“你就算不想在地上造反,也是想在地下造反!”对他的逼迫越来越厉害。当初官吏抓捕周亚夫时,他想自杀,被夫人拦住了。后来到了廷尉府,周亚夫绝食五天,吐血而死。
? 这一年:济阴哀王刘不识去世。
汉景帝后元二年(己亥,公元前142年):
? 春天正月:一天之内发生三次地震,大地震动,人心惶惶。
? 三月:匈奴入侵雁门,太守冯敬率军抵抗,不幸战死。朝廷紧急调发车骑和材官驻守雁门,加强防御。
? 这一年:因为收成不好,朝廷禁止内郡用粮食喂马,发现就没收马匹。
? 夏天四月:汉景帝下诏指出,过度追求精美的雕刻和华丽的丝织,会损害农业和手工业。他强调农业是百姓温饱的根本,手工业也至关重要。现在收成不好,百姓缺粮,原因在于有些官吏贪污腐败,鱼肉百姓。县丞本应是辅佐县令的重要官员,却违法乱纪,实在不应该。他要求二千石的官员各尽其职,对于不称职、扰乱政务的官员,丞相要上报,追究责任,并将此诏告天下,让百姓知道他的决心。五月,又下诏规定家中财产达到一定数量(赀算四)的人可以做官。
? 秋天:遭遇大旱,土地干裂,庄稼枯萎。
汉景帝后元三年(庚子,公元前141年):
? 冬天十月:发生日食和月食,天空呈现红色,持续了五天,这种异常的天象让人心生恐惧。
? 十二月月底:打雷,太阳的颜色变成紫色,五星逆行停留在大微星座,月亮穿过天廷中部,各种奇异天象接连出现。
? 春天正月:汉景帝下诏强调农业是国家的根本,黄金、珠玉虽然珍贵,但不能解决温饱问题。他认为近年来收成不好,可能是从事工商业的人太多,农民太少。因此要求各郡国鼓励百姓从事农桑,多种树,增加衣食来源。同时严禁官吏征发百姓或雇工开采黄金、珠玉,如有违反,按贪污盗窃论处,二千石官员如果对此放任不管,也要一同治罪。
? 甲寅日:皇太子举行冠礼,标志着他即将成年,承担更多责任。
? 甲子日:汉景帝在未央宫去世。太子刘彻即位,年仅十六岁,他尊皇太后为太皇太后,皇后为皇太后。
? 二月癸酉日:汉景帝被安葬在阳陵。三月,皇太后的同母弟弟田蚡被封为武安侯,田胜被封为周阳侯。
史家评论:班固称赞说,孔子说“有这样的百姓,所以夏、商、周三代能按正道行事”,确实如此!周朝和秦朝末年,法律严苛,却无法遏制奸邪之事。汉朝建立后,废除繁琐苛刻的法令,让百姓休养生息。到了汉文帝时,更是以恭敬节俭治国,汉景帝遵循先帝的基业。在五六十年间,社会风气得以改变,百姓变得淳朴厚道。周朝有成王、康王的盛世,汉朝有文帝、景帝的治世,都值得赞美!汉朝刚建立时,承接秦朝的衰败,百姓劳作繁重,国家财政匮乏,连天子都找不到四匹毛色一样的马驾车,将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车,百姓家中也没有积蓄。天下平定后,汉高祖下令商人不能穿丝绸衣服、乘车,还征收重税来抑制他们。孝惠帝和高后时期,因天下初定,放宽了对商人的限制,但商人的子孙仍不能做官。当时根据官吏的俸禄和官府的用度,向百姓征税,山川、园池、市井的租税收入,从天子到封君的汤沐邑,都作为各自的私人收入,不纳入国家财政。从山东转运粮食供给京师的官员,每年不过几十万石。到了汉文帝、汉景帝时期,政治清明,皇帝恭敬节俭,百姓安居乐业,七十多年间,国家太平,只要不是遭遇水旱灾害,百姓都能自给自足。各地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里也堆满了财物,京师的铜钱积累了无数,穿钱的绳子都腐朽了,无法计数;太仓里的粮食陈陈相因,都堆到仓库外面,有的都腐烂不能吃了。百姓的街巷里都有马,田间小路上更是马匹成群,骑母马的人都会被排斥,不能参加聚会。看守里巷的人都能吃上精米和肉,做官的人可以把官职传给子孙,很多人把官职作为自己的姓氏。所以人人自爱,看重名誉,以犯法为耻,先讲道义而后才考虑利益。但在这个时候,法律宽松,百姓富裕,一些人凭借财富骄横奢侈,甚至兼并土地;豪强恶霸在乡里横行霸道。拥有封地的宗室以及公卿大夫以下的官员,竞相奢侈,房屋和服饰都超越了规定的等级,没有节制。事物发展到极致就会走向衰落,这是自然的规律。从这以后,汉武帝对内穷奢极欲,对外抗击夷狄,天下百姓疲惫不堪,国家财力耗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