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460章 葬礼与传承

第460章 葬礼与传承(1/2)

目录

2025年秋天,四九城的风已经带了凉意,长安街两旁的银杏叶黄得像金子一样。大礼堂东门外,好多人排着队,手里都捧着白菊花,胸前别着小小的黑布。今天是林建军的国葬,这位一辈子都在搞科技的老人,要在这里和大家最后告别。

林卫国穿着一身黑衣服,扶着同样一身素净的苏岚,慢慢往大会堂里走。苏岚的眼睛肿得像桃子,手里紧紧攥着一件旧工装——那是林建军年轻时在轧钢厂穿的,布都洗得发白了,胳膊肘上的补丁还是1968年她亲手缝的。“老头子总说,这衣服穿着比啥好衣服都舒服。”她声音哽咽着,每走一步都像用了全身的力气。

林晓阳牵着林思国和林念军的手,跟在后面。十五岁的思国腰杆挺得笔直,脸上努力装作镇定,可仔细看,就能发现他嘴角在微微发抖。他胸前别着太爷爷送他的小千分尺,黄铜的刻度盘上刻着“精益求精”四个字,是林建军在他十岁生日时给的。五岁的念军还不太懂发生了什么,只是乖乖地捧着一小束白菊花,奶声奶气地问:“爸爸,太爷爷是不是变成星星了?”

大会堂里,放着低沉的哀乐。正前面挂着林建军的遗像,照片上的老人穿着中山装,笑得特别温和。遗像两边,是大长老送的挽联,黑底白字写着:

科技报国七十载,功在当代

薪火相传千代远,利在千秋

来送别的人很多,有长老团,有搞科研的专家,有企业里的人,还有好多普通的工人、农民和学生。人群里,郑师傅的儿子已经两鬓斑白了,他特意带着自己的徒弟来的,手里捧着一个装裱好的量具——这是1984年林建军亲手给他父亲做的,能精确到0.001毫米,到现在还能用。“林老常说,‘手艺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小王抹着眼泪,“我们车间的年轻人,现在还学他那股较真的劲儿呢。”

哀乐停了的时候,林晓阳走到前面发言。聚光灯照着他,四十岁的人,眼神很沉静,声音却特别有力量:“今天站在这里,我不想多说爷爷做了多少事——从第一把咱们自己做的精密量具,到突破关键技术的光刻机;从5G标准里的ZG方案,到可控核聚变的大突破……这些早就写进国家的科技史了。”

他看了看台下黑压压的人群,又看了看身边的思国和念军,像是在跟好几代人说话:“爷爷留给我们的,不是钱,不是地位,是‘一辈子干好一件事’的精神。”

林晓阳的声音提高了些,带着年轻人的热血:“1951年,他在轧钢厂当学徒,别人觉得0.1毫米就够了,他偏要磨到0.01毫米,说‘国家的机器不能有误差’;1984年,他停薪留职开工厂,有人劝他倒腾进口设备赚快钱,他却说‘要造咱们ZG人自己的好东西’;2018年芯片被人封锁,七十多岁的他还在实验室盯着,对我们说‘技术上的坎,跨过去就是门’!”

台下好多人都忍不住哭了。好多跟林建军一起工作过的老人,想起那些在车间、在实验室、在谈判桌上一起拼的日子——他总是第一个到,最后一个走,手里总攥着那把磨得发亮的千分尺,就像那是他的命根子。

“爷爷常给我们讲四合院的故事。”林晓阳的声音软了些,“说当年秦阿姨总把省下来的粮票塞给他,傻柱叔偷偷给他留红烧肉,郑师傅手把手教他认量具。他说,自己能走到今天,不是一个人能成的,是好多人帮衬,是时代推着往前走。”

他举起手里的技术笔记,蓝色的封皮上“科技报国”四个字都快磨没了:“这是爷爷七十多年的心血,里面有失败的教训,有成功的高兴,更多的是对我们这些后人的指望。他在最后一页写着:‘技术会过时,精神永流传’。”

刚说完,大会堂中间突然亮起了全息投影,是“建军号”火星探测器的样子。“按爷爷生前的想法,‘建军号’2030年就要发射了,用的是咱们自己研发的核聚变推进器。”林晓阳用手在虚拟屏幕上划了一下,“这是他没干完的事,也是我们这代人的责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