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424章 “建军科技”的“全球版图”

第424章 “建军科技”的“全球版图”(1/2)

目录

2022年的春分,新加坡科技园的玻璃幕墙上,“建军科技东南亚研发中心”的字样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林卫国站在顶层会议室的落地窗前,俯瞰着楼下穿梭的新能源汽车——其中三成搭载着建军科技的车规级芯片,车身上“技术授权:建军科技”的标识格外醒目。

“林总,慕尼黑研发中心的视频会议已经接通。”助理的声音打断了他的思绪。屏幕上,德国工程师们正围着一台固态电池样品讨论,背景里的拜仁慕尼黑队徽和“建军科技”的标志并排悬挂,透着奇妙的和谐。

“各位,东南亚的光伏逆变器生产线已经投产,采用的是我们授权给越南厂商的钙钛矿技术。”林卫国切换到数据面板,东南亚市场的营收曲线正陡峭上升,“上周刚拿到泰国政府的订单,他们的光伏电站项目,要用我们的技术方案。”

慕尼黑研发中心的负责人汉斯举着测试报告,蓝眼睛里闪着兴奋:“我们和宝马联合开发的车载AI系统通过了欧盟认证,决策响应速度比特斯拉快12%!这得益于林晓阳博士团队授权的神经网络优化算法。”

会议桌的另一端,林建军坐在轮椅上,手指轻点平板电脑,调出拉美市场的分布图。巴西的里约热内卢、墨西哥城、智利的圣地亚哥,红色的标记像撒在南美大陆上的火种。“圣保罗的储能电池工厂,要用我们的固态电池技术授权。”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来,带着岁月沉淀的沉稳,“当地的锂矿资源丰富,技术本地化生产,既能降低成本,又能避开贸易壁垒。”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建军意识里响起,带着全球化布局的开阔:【检测到“跨国技术生态”形成,符合“科技突围”战略路径。】

【奖励“全球技术协作平台”:整合各研发中心数据资源,实现实时协同开发,技术迭代效率提升50%。】

林建军眼前浮现出平台的架构图:新加坡的硬件测试数据、慕尼黑的汽车场景算法、合肥的核聚变材料参数、里约的储能应用案例,都在同一个云端平台流动。当巴西工程师遇到电池热失控难题时,系统会自动匹配慕尼黑实验室的热管理模型,给出解决方案——这正是应对技术封锁的最佳策略,将“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却用一根无形的线串联起来。

会议结束后,林卫国推着父亲的轮椅在园区散步。棕榈树下,几个穿着“建军科技”工装的东南亚年轻人正在调试设备,他们的工牌上印着“技术授权工程师”。“这是我们和新加坡国立大学合办的培训班学员,”林卫国笑着介绍,“三个月就能掌握光伏逆变器的调试技术,比从国内派人成本低60%。”

林建军望着那些年轻人专注的神情,想起1984年自己带着郑师傅等几个老工人在旧厂房里摸索的日子。那时的“建军科技”还只是个小作坊,连出口到香港的量具都要反复检查生怕出岔子;现在,他们的技术能让不同国家、不同肤色的人共同为之奋斗,这种变化让他眼眶发热。

“还记得2018年芯片禁令刚下来时,董事会有人主张收缩海外业务吗?”林建军突然问。

“怎么不记得。”林卫国停下脚步,远处的集装箱码头正在卸载从合肥运来的设备,“但您说‘越是封锁,越要走出去’,这句话让我定了心。”他蹲下身,指着地上的蚂蚁搬运食物,“就像它们,单个力量有限,但形成网络就能搬动比自己重百倍的东西。”

在慕尼黑研发中心,林晓阳的AI团队正在进行一场特殊的“云调试”。屏幕上,里约热内卢的储能电站实时数据与合肥实验室的模拟系统同步,当AI检测到电池组电压异常时,立刻调用新加坡研发中心的故障库,在0.3秒内给出解决方案。“这就是爷爷说的‘分布式作战’。”项目负责人李航对德国同事说,“每个研发中心都是一个节点,单独看可能不显眼,但连起来就是一张无坚不摧的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