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5章 系统奖励“半导体材料指南”(2/2)
王教授凑过来看了两眼,突然拍了下大腿:“对啊!我怎么没想到!硼的原子半径比磷小,更容易进入硅晶格间隙,说不定真能把杂质压下去!”他拉着林卫国就往实验台跑,“卫国,调参数,再试一次!”
学生们重新设定程序,林建军站在一旁,看着儿子紧张地盯着屏幕上的曲线。硅片炉的指示灯由红变绿,冷却后的硅锭被取出来,切成薄片,放进检测仪器。
等待结果的三分钟,像三个小时那么漫长。当屏幕上的杂质浓度曲线跌破10的负六次方,稳定在8.7x10^-7时,实验室里爆发出震耳欲聋的欢呼。
“成了!99.9999%!”一个女生跳起来,手里的记录纸飘了一地,“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了!”
王教授激动地握着林建军的手,眼眶都红了:“林师傅,您这哪是‘听几句’,这是把核心参数送上门啊!有了这个,咱们国家的半导体材料就不用再看外国人脸色了!”
林卫国扑过来抱住父亲,声音都在抖:“爸,您太厉害了!这参数……简直像算出来的一样!”
林建军拍着儿子的背,心里一块石头落了地。系统奖励的不仅是技术,更是给国家半导体产业的“加速器”。他想起去年去深圳考察时,看到电子厂里堆着的进口硅片,每片都标着昂贵的价格,那时就暗下决心,一定要让儿子在这领域做出成绩。
“对了爸,”林卫国突然想起什么,从抽屉里拿出份文件,“国家刚成立‘半导体攻关小组’,王教授推荐我加入,下个月就能去北京半导体厂驻场研发了!”
文件上盖着“国家科委”的红章,任务栏写着“64K dRA芯片材料制备”,正是当年被国外卡脖子的关键项目。林建军看着儿子眼里的光,像极了当年自己接手坦克发动机项目时的模样。
“好小子,有出息。”他在文件上拍了拍,“到了那边好好干,别怕吃苦。记住,搞技术就得实打实,半点虚的都来不了。”
离开实验室时,夕阳把银杏叶染成金红色。林卫国送父亲到路口,手里还攥着那个记着参数的笔记本,像捧着块稀世珍宝。“爸,您那老专家还能见着吗?我想请教几个问题。”
林建军笑了:“有缘自会再见。你先把这工艺吃透,做出合格的硅片,比啥都强。”他想起系统指南里的“下一步”——硅外延生长技术,这得等儿子基础打牢了再“不经意”地送过去。
骑车离开清华园时,林建军特意绕到中关村。路边已经有零星的电子元件摊,几个年轻人蹲在地上讨论着“Z80芯片”,眼里的热情和实验室里的学生一样炽烈。他知道,这里将来会成为中国的“硅谷”,而儿子他们,就是播撒种子的人。
路过傻柱的饭馆,里面传出热闹的划拳声。傻柱探出头招呼他:“林主任,进来喝两杯?今儿红烧肉管够!”
“不了,回厂还有事。”林建军挥挥手,“对了,卫国要去半导体厂驻场,周末让槐花来我家,苏岚给她炖排骨。”
“得嘞!”傻柱笑着回屋,嗓门大得整条街都能听见。
林建军骑着车,晚风带着凉意,心里却暖烘烘的。车筐里的苹果还剩大半,他打算分给轧钢厂技术科的年轻人——说不定里面就有将来搞半导体设备的苗子。技术传承从来不是孤军奋战,得一代带一代,像接力赛一样,把棒子稳稳传下去。
远处的中科院大楼亮着灯,那里的半导体所正在连夜分析林卫国团队送来的硅片数据。林建军知道,从今晚起,中国的半导体材料提纯技术,将迈出关键一步。而这一步,是他和儿子,用双手和初心,稳稳踩出来的。
路还长,但方向对了,就不怕远。林建军蹬着自行车,身影渐渐融入暮色,车铃的清脆声响,像在为这场无声的技术接力,奏响轻快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