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6章 农具修复的“技术交换”(2/2)
系统的提示音在锄头修复完成时响起:
【“技术交换”成功,阎埠贵对宿主的“技术依赖度”提升至70%,《农具图谱》解锁“传统锻造工艺”研究价值,可用于“农机古今技术融合”项目,系统奖励“淬火温度控制口诀”(便于记忆传播)。】
【社会效应:该技术若推广至生产队,可使农具寿命延长200%,缓解“农具短缺”困境,宿主获“农业技术推广”隐性积分50点。】
“这法子不难,”林建军把淬火口诀写在纸上,递给阎埠贵,“你回去教给生产队的人,烧火、蘸水、回火,按口诀来,谁都能做。”他顿了顿,补充道,“别说是我教的,就说是你从书上看来的,免得麻烦。”
阎埠贵的眼睛更亮了——这是让他在生产队露脸啊!他连忙把口诀折好揣进怀里,抱着修好的锄头,连声道谢,脚步轻快得像年轻了十岁:“我懂!我懂!这是老法子,从书上看来的!”
看着他的背影,苏岚忍不住笑:“三大爷这是捡着宝了,回去得乐好几天。”
“他乐了,生产队的人也能省事,”林建军拿起《农具图谱》,翻到“曲辕犁”那一页,“这书上的老技术,有些比现在的还实用,能省不少力气,改改说不定能用在农机上。”
消息传到生产队时,阎埠贵果然没提林建军,只说是“祖传的老法子”。他带着几个社员演示淬火,烧红的农具“滋啦”一声蘸进水里,出来后个个锋利耐用,引得队长直拍他的肩膀:“老阎,你这可是立大功了!解决了咱们的大难题!晚上到队部领两斤玉米!”
阎埠贵笑得合不拢嘴,算盘打得噼啪响——两斤玉米,抵得上半天工分,这趟值了!他偷偷把一半玉米送到林建军家,说是“技术转让费”,林建军没推辞,转手给了王师傅(他家孙子在乡下,正缺粮)。
傻柱从汽修厂回来,路过生产队,看到社员们在用“新法子”修农具,好奇地问了问,听说出自阎埠贵,愣了愣,随即笑了——他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肯定是林建军的法子,三大爷哪有这本事?他没点破,心里却更踏实了——跟着林建军学技术,果然没错。
秦淮茹在地里除草,看到新修好的锄头又快又省力,心里有点不是滋味。她想起自家那把豁了口的镰刀,想找阎埠贵学学,又拉不下脸——上次堵门借粮被拒的事还没过去,她怕被笑话。最后还是棒梗说:“妈,我去问三大爷,他昨天还夸我懂事呢。”这才学了法子,把镰刀修好了。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夕阳下响起,带着全局评估:
【“农具修复技术”推广成功,宿主“技术辐射范围”从工厂扩展至农村(间接),“隐性声望”提升,四合院“技术依赖”氛围形成(阎埠贵、傻柱、甚至秦淮茹均受惠于其技术),“以静制动”策略成效显着。】
【家庭防御评估:未因技术交换产生任何风险,物资储备稳定(12个月应急粮),家人健康指数95%,防线稳固。】
林建军下班回家,看到阎埠贵送来的玉米被苏岚做成了糊糊,林卫国正用小勺舀着吃,吃得满脸都是。“三大爷今天在生产队露脸了,见人就说‘老祖宗的法子管用’,”苏岚笑着说,“队长还给他戴了朵大红花呢。”
“他乐意就好。”林建军抱起儿子,在他软乎乎的脸上亲了一口,“技术这东西,能让人活命,能让人吃饱饭,比啥都强。”他看着窗外渐暗的天色,远处的田野里,还有农民在用修好的农具翻地,身影被夕阳拉得很长。
四合院里的灯一盏盏亮了,阎家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分到了玉米糊糊),傻柱家的烟囱冒出了烟(他学会了用球墨铸铁的边角料做铁锅,比买的耐用),秦淮茹在灶台前忙碌,棒梗在旁边帮忙拉风箱,比以前懂事多了。
林建军知道,这就是技术的力量——不用争吵,不用施压,只用实实在在的解决问题,就能悄悄改变秩序,让艰难的日子透出点希望。而他要做的,就是继续握紧手里的工具,守住这份技术,守住家人,在这慢慢好起来的年月里,稳稳地走下去。
车间的方向传来晚班的汽笛声,悠长而有力,像是在为这个春天的耕耘,唱一首无声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