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阎埠贵的“囤粮计划”(1/2)
1959年的夏末,阳光带着灼人的热气,晒得四合院的青石板都发烫。阎埠贵蹲在自家院角的老槐树下,手里的算盘打得噼啪响,面前摆着三个豁口的粗瓷碗,每个碗里都堆着小山似的红薯干,泛着暗褐色的光泽,是用最烈的日头晒了七天的成果。
“老大,你的碗,32斤8两。”他用筷子在碗沿敲了敲,声音压得极低,“每天限吃3块,不能多,给你订婚留着;老二,28斤5两,你在图书馆当差,得多留点,别让人看出咱们家有粮;老三,25斤,你年纪小,少吃点饿不坏,听见没?”
三个儿子低着头,不敢吭声。阎解成偷偷咽了口唾沫——这红薯干是用攒了三个月的粗粮票换的,父亲带着他们去郊区生产队,用两件旧棉袄再加五斤玉米面,才换回来这一麻袋红薯,晒成干就这点,确实得省着吃。
“爹,那您和娘呢?”阎解放小声问,手里的碗沿都快被捏碎了。
“我和你娘有这个。”阎埠贵从怀里掏出个油纸包,里面是更碎的红薯渣,混着陈麦麸,“掺着野菜煮糊糊,能顶饿。”他把三个碗里的红薯干倒进麻袋,扎紧口,往床底下塞,那里铺着厚厚的稻草,防潮,还能躲过搜查。
【叮!】
林建军正在军工车间检查“61式坦克”变速箱齿轮的渗碳层厚度,系统的提示音突然响起,带着行为分析的精准:
【检测到“阎埠贵”实施“系统性囤粮计划”,通过“资源置换(棉袄换红薯)”“加工增值(鲜红薯晒成干,保质期延长3倍)”“配额管理(按人头定量)”三重策略,构建家庭生存防线,应对粮食危机。】
【行为本质:极端生存压力下的务实选择,既不同于贾张氏的“偷窃”,也不同于傻柱的“接济”,属于“规则内最大化利益”的小农智慧,对四合院“秩序稳定”有隐性正面作用(减少冲突源)。】
林建军放下手里的显微镜,齿轮表面的渗碳层均匀致密,符合军工标准。他想起早上王师傅说的,阎埠贵最近总往郊区跑,回来时裤腿沾着泥,原来是去换红薯了。这老头,算计归算计,却从不在规矩外伸手,比院里其他人靠谱多了。
傍晚,林建军去供销社买盐(每人每月限量半两),正好撞见阎埠贵从后门出来,手里拎着个空篮子,篮子底沾着些红薯皮。老头看到他,眼神闪烁了一下,随即堆起笑:“建军,买盐啊?这玩意儿也紧俏了,我排了俩小时队,才买着半两。”
“嗯,家里快没了。”林建军的目光落在他沾泥的裤脚,“去郊区了?”
阎埠贵的笑僵了一下,压低声音,往四周看了看:“世道要变,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我换了点红薯,晒成干,能撑到秋收。你……也多备点?”他没明说,却用眼神示意——大家都在囤,没必要藏着掖着。
林建军点点头,没多说:“家里有准备,谢谢三大爷提醒。”他知道阎埠贵想说什么,这种事心照不宣就好,没必要挑明。
“那就好,那就好。”阎埠贵像是松了口气,又像是确认了什么,拎着篮子匆匆离开,脚步比来时轻快,“我先走了,家里还等着做饭呢!”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两人错开身时响起:
【“林建军”与“阎埠贵”形成“生存默契”,基于“互不干涉、各保平安”的共识,隐性达成“非合作性同盟”,减少因资源争夺引发的冲突风险(降低40%)。】
【“训禽”进度:99.5%,阎埠贵的“秩序内生存”模式被强化,成为四合院“低冲突”的稳定因子。】
林建军拿着盐回家,苏岚正在院子里翻晒萝卜干,林卫国坐在摇车里,抓着块晒干的胡萝卜啃得正欢。“今天阎大爷托人给你带了张纸条,说‘西边菜地的土松,适合种萝卜’。”苏岚递过纸条,上面是阎埠贵歪歪扭扭的字,还画了个简单的菜园子。
“他倒会借花献佛。”林建军笑了笑,纸条上的菜地其实是工厂的闲置地,阎埠贵八成是想让他帮忙占块好地,又不好意思明说。“明天我去翻翻地,种点萝卜白菜,冬天能当菜吃。”
苏岚点点头,又说:“王师傅说,阎家老三昨天偷偷拿了块红薯干,给贾张氏的棒梗,被阎大爷发现了,打得屁股都肿了,还罚他三天不准吃饭。”
林建军并不意外。阎埠贵的规矩里,“外送”是大忌,尤其是给贾家——他怕被缠上,坏了囤粮计划。这种近乎苛刻的坚持,反而让阎家在粮食危机里,成了院里唯一能吃饱的人家。
【叮!】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