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异恐怖 > 六零辣妈:重生带娃奔小康 > 第238章 沈廷舟陪晚秋回红旗生产大队,探望老邻居

第238章 沈廷舟陪晚秋回红旗生产大队,探望老邻居(1/2)

目录

腊月的北风卷着碎雪,掠过华北平原的田野,却吹不散红旗生产大队上空氤氲的暖意。绿皮火车碾过铁轨的轰鸣渐渐远去,林晚秋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望着眼前熟悉又陌生的景象,眼眶不由得微微发热。

村口的土路已铺上平整的碎石,两旁的白杨树褪去了葱郁,枝桠上缀着细碎的白霜,如银枝玉干般直指苍穹。远处的田埂上,麦苗顶着积雪露出点点新绿,几间土坯房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田野间,屋顶的烟囱冒着袅袅炊烟,在清冷的空气中化作淡淡的白雾,缠绕着远处的青山,勾勒出一幅宁静而质朴的乡村画卷。

“娘,你看那棵老槐树,还跟当年一样茂盛。”沈念安指着不远处那棵枝繁叶茂的老槐树,语气中满是感慨。树干粗壮得需两人合抱,皲裂的树皮上布满岁月的痕迹,枝桠间还挂着几个干瘪的槐果,在风中轻轻摇曳。

林晚秋点点头,指尖下意识地摩挲着衣角,心中百感交集。当年她带着瘦弱的念安,就是在这棵老槐树下,被沈老太和张兰扫地出门,无家可归;也是在这棵树下,王大娘偷偷塞给她半块红薯,李大叔帮她搭建了临时的窝棚。那些艰难岁月里的点滴温暖,如同老槐树的根须,深深扎在她的心底。

“走吧,先去看看王大娘。”沈廷舟的声音沉稳而温和,他提着一个沉甸甸的行囊,里面装满了为老邻居们准备的礼物——有“晚秋食品坊”的招牌糕点、功能性软糕,还有空间里精制的人参粉、枸杞干,每一样都承载着他们的心意。

三人沿着碎石路往村里走,沿途遇到不少村民。大多是些面生的年轻人,还有几个头发花白的老人,依稀能看出当年的模样。看到林晚秋一行,村民们都停下脚步,好奇地打量着他们,低声议论着。

“那不是林晚秋吗?当年那个带着孩子的寡妇,听说现在成了大老板了!”

“旁边那个是她男人沈廷舟吧?当年不是说牺牲了吗?怎么回来了?”

“还有他们儿子沈念安,长得真精神,听说在城里开了大工厂呢!”

议论声传入耳中,林晚秋却并不在意。她笑着向村民们点头致意,眼神温和而坦荡。沈廷舟则依旧沉稳,只是在村民们投来好奇或敬畏的目光时,微微颔首示意。沈念安则热情地和大家打招呼,年轻的脸上满是真诚。

走到王大娘家门口时,一股熟悉的柴火味夹杂着饭菜香扑面而来。土坯房的院墙是用黄土夯成的,墙头爬着干枯的牵牛花藤,院门上挂着一串晒干的红辣椒和玉米棒子,透着浓浓的生活气息。

“王大娘,在家吗?”林晚秋轻轻推开虚掩的院门,喊道。

屋内传来一阵窸窸窣窣的声响,随后一位头发花白、身形佝偻的老人拄着拐杖走了出来。正是王大娘,岁月在她脸上刻下了深深的皱纹,眼睛也有些浑浊,但看到林晚秋的瞬间,浑浊的眼睛瞬间亮了起来。

“晚秋?真的是你?”王大娘激动地走上前,伸出颤抖的手想要触摸林晚秋的脸,却又有些犹豫,“我没看错吧?你真的回来了!”

“大娘,是我,我回来了。”林晚秋快步上前,紧紧握住王大娘的手,感受着她掌心的粗糙与温热,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这些年,您身体还好吗?”

“好,好着呢!”王大娘笑着抹了抹眼角的湿润,拉着林晚秋往屋里走,“快进屋,外面冷。廷舟也回来了,还有念安,都长这么大了,真是越来越精神了!”

进屋后,林晚秋环顾四周。屋内的陈设依旧简单,土炕、八仙桌、掉漆的木柜,墙上还贴着几张泛黄的年画,但收拾得干净整洁。炕桌上放着一碗冒着热气的玉米粥,还有一碟咸菜和两个白面馒头,显然是王大娘正在准备午饭。

“大娘,我们给您带了点东西。”沈念安把行囊放在地上,打开拿出各种糕点和补品,“这些都是我们食品坊自己做的,您尝尝,对身体好。”

王大娘看着满桌的东西,眼睛又红了:“你们这孩子,回来就回来,还带这么多东西干嘛?你们挣钱也不容易。”

“大娘,这都是我们的心意。”林晚秋坐在炕边,帮王大娘捶着背,“当年要不是您和大叔帮衬着,我和念安说不定早就撑不下去了。这些东西比起您当年的恩情,根本不算什么。”

正说着,门外传来一阵脚步声,李大叔扛着锄头回来了。看到屋里的林晚秋一行,他愣了一下,随即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晚秋?廷舟?你们回来了!”

李大叔比当年苍老了不少,头发几乎全白了,背也有些驼,但精神头还算不错。他放下锄头,搓了搓手上的泥土,快步走进屋:“快坐快坐,我这就去杀只鸡,中午咱们好好热闹热闹。”

“大叔,不用麻烦了,我们就是来看看您和大娘。”林晚秋连忙说道。

“不麻烦,不麻烦!”李大叔摆摆手,笑着说道,“你们好不容易回来一趟,必须好好招待。当年廷舟是我们大队的骄傲,晚秋你更是咱们大队的能人,带着大家搞种植、做美食,让不少人都填饱了肚子。现在你们有出息了,还想着我们这些老邻居,我们心里高兴啊!”

说话间,王大娘已经开始忙活起来。林晚秋想要帮忙,却被王大娘拦住了:“你坐着歇着,难得回来一次,好好聊聊。这些活我来就行。”

林晚秋只好坐下,和王大娘、李大叔聊起了这些年的变化。王大娘告诉她,这些年大队里的日子越来越好了,不少人家都盖起了砖瓦房,孩子们也都能上学了,还通了电和公路,买东西也方便多了。

“现在的日子啊,真是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王大娘感慨道,“这都多亏了你当年带的好头,让大家知道了除了种地,还能靠手艺挣钱。后来公社办了食品厂,就是照着你当年的法子,不少人都在厂里上班,日子越来越红火了。”

林晚秋听着,心中泛起一股暖流。当年她离开红旗生产大队时,心中还有几分不舍与牵挂,如今看到乡亲们日子过得越来越好,她由衷地为他们感到高兴。

沈廷舟坐在一旁,安静地听着,偶尔插几句话。他看着屋内熟悉的陈设,想起当年自己参军前的日子,想起林晚秋一个人带着孩子在村里受苦,心中满是愧疚与感激。愧疚的是自己没能陪伴在妻儿身边,感激的是老邻居们在危难时刻伸出了援手。

沈念安则和李大叔聊起了食品坊的情况,还询问了大队里现在的种植情况。当听说大队里还是以种粮食为主,经济作物很少时,他心中一动,想着或许可以帮大队引进一些适合本地种植的经济作物,让乡亲们的收入再提高一些。

中午时分,饭菜做好了。桌上摆满了热气腾腾的菜肴:炖土鸡、炒鸡蛋、凉拌野菜、玉米饼子,还有一碗香喷喷的红薯粥。虽然都是家常便饭,却充满了浓浓的乡情。

“来,晚秋,廷舟,念安,尝尝大娘做的炖土鸡,这可是自家养的,味道香着呢!”王大娘热情地给他们夹菜,“当年念安还小,总想吃鸡肉,可那时候条件苦,一年也吃不上一次。现在好了,想吃多少有多少。”

林晚秋夹起一块鸡肉放进嘴里,熟悉的味道在舌尖蔓延,带着柴火的香气和鸡肉的鲜嫩,让她想起了当年王大娘偷偷给她塞鸡肉的场景。眼泪再次涌满了眼眶,她连忙低下头,掩饰自己的情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