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2章 百姓立生祠(1/2)
临江府的秋收带着一股子金贵的暖。城门口的老槐树上还挂着秋收前最后一串蝉鸣,树下却已聚了百十来号人,有扛着锄头的老农,有推着独轮车的货郎,还有抱着孩子的妇人,手里都攥着铜板、碎银,往张老汉手里的陶瓮里扔,叮当作响的声音比戏台上的铜锣还热闹。
“再凑凑!还差五十斤铁钱!”张老汉踮着脚,把陶瓮举过头顶晃了晃,里面的碎银撞出清脆的响,“这碑得用最好的青石,刻字得请苏州来的石匠,不能委屈了断云卫的弟兄们!”
人群里的李老三扯开粗布褂子,露出晒得黝黑的脊梁,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他卖新米攒的二两银子,“啪”地拍在陶瓮边:“我这二两全捐了!要是没断云卫,咱今年连稻种都吃不上,哪来的新米?”
旁边的妇人抱着孩子,把孩子脖子上挂的银锁摘下来塞进瓮里:“这锁是娃的长命锁,今天捐了,换断云卫护着咱娃长命百岁!”
这事儿是百姓们自发张罗的。秋收开镰那日,李老三在田埂上提议:“断云卫救了咱,又给了稻种、修了渠,咱得立块碑,让后人都记着这份情!”一句话捅开了众人的心窝子,没等官府出面,各村各庄就开始凑钱,连城西乞讨的老瞎子都把讨来的三个铜板捐了,说“听着枪声就知道是好人”。
三日后,苏州来的石匠带着徒弟赶到了。他本是来临江府收账的,听说要给断云卫立碑,当即把账本收了,说:“这活我分文不取,材料钱我还能垫三成!我老家去年遭了灾,是断云寨的商队给咱送的粮,这份情我得还!”
石匠选了块丈高的青石,就立在东门内侧——这里是断云卫当初轰开缺口、杀进城里的地方,如今流寇的血污早被雨水冲净,只剩新铺的青石板,被百姓们的脚磨得发亮。
开工那天,百姓们围着青石站了三层,连吃奶的娃娃都抱来了。石匠先在石上画了轮廓,用錾子轻轻敲出“保境碑”三个大字的雏形,每敲一下,人群里就响起一阵喝彩。李老三蹲在旁边,看着石屑簌簌落下,忽然想起半年前流寇围城时,他躲在猪圈里,听着外面的砍杀声,以为这辈子都熬不过去了。
“碑上刻啥字?”有人扯着嗓子问。
张老汉清了清嗓子,念起他请教书先生拟的碑文:“断云卫护我临江,恩同再造。岁在庚子,白狼寇境,城破在即,断云卫陈九率部驰援,三日破贼,救万民于水火……”念到“救万民于水火”时,他声音哽咽,人群里的抽泣声连成一片。
石匠听着碑文,手里的錾子落得更稳了。他特意把“断云卫”三个字刻得比别的字大三分,笔画里嵌着细小的花纹,像缠着稻穗,又像绕着铁轨——那是临江府百姓最认的东西。
碑快刻好时,前知府王启年不知从哪冒出来了。他卸任后没走,在城里开了家绸缎铺,听说百姓立碑,特意换了身新官袍,揣着包银子来找石匠:“石师傅,劳驾在碑尾添个名字——‘前知府王启年协守’,这是润笔费。”
石匠还没说话,旁边的李老三抄起锄头就冲了过去:“你算个啥东西?流寇围城时你躲在衙门里喝酒,断云卫杀贼时你缩在床底下发抖,现在想沾光?”
“就是!”张老汉也红了眼,捡起块土疙瘩就往王启年身上扔,“这碑是给护着咱的人立的,不是给你这种官老爷贴金的!滚!”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