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标准化的铁规矩(1/2)
铁匠坊的横梁上,新挂了块黑沉沉的铁牌,比寻常门板还厚三分。牌上用錾子凿着三行字,笔画深得能塞下指甲盖:“线膛枪标准——枪管长三尺二寸,膛线三十七道,误差不得超过半分。”每个字的边角都磨得发亮,显然是被人摸了又摸。
老匠头就站在铁牌下,手里捏着支黄铜卡尺,镜片后的眼睛眯成一条缝,正对着新造的枪管量尺寸。晨光从坊顶的破洞漏下来,照在枪管内侧的膛线上,三十七道螺旋纹像盘着的小蛇,均匀得仿佛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孙二,这根枪管长了一分三。”老匠头把卡尺往桌上一放,声音里不带半点波澜。他面前的木架上摆着十根枪管,其中三根被贴上了红布条——那是不合格的标记。
孙二脸一红,赶紧拿起那根枪管,对着阳光瞅了又瞅。他昨天赶工到后半夜,总觉得这根有点不对劲,却仗着手感好,没舍得扔。此刻被卡尺量出偏差,额头上顿时冒了汗:“师父,我……我再镗一遍?”
“镗个屁!”老匠头拿起枪管,往废料堆里一扔,“差一分三,装到枪上就卡壳,战场上能要人命!你忘了上个月赵将军送来的那支枪?就是因为枪管短了半分,子弹打出去偏了三尺,差点让骑兵送了命!”
废料堆里已经堆了七八根废枪管,都是这半个月被挑出来的。孙二看着那些闪着寒光的铁家伙,心里像被锤子砸了一下——每根枪管都耗了三斤好铁,烧了三个时辰的炭,就因为差了那么一点点,全成了废铁。
“以前造枪凭手感,现在得凭尺子。”老匠头指着墙上的铁牌,语气重了几分,“这叫‘标准化’,不管是你造的、狗剩造的,还是新来的学徒造的,零件都得一模一样,拿过来就能互换。不然张三造的枪管配不上李四造的机匣,这枪还能打仗?”
正说着,狗剩抱着一摞机匣跑进来,每个机匣上都用白漆写着数字:“师父,这是今早刚打磨好的,都按标准量过了!”他把机匣摆成一排,拿起卡尺挨个演示,“厚度一寸二,误差不到半分,保准能装上枪管!”
老匠头点点头,拿起一个机匣,又从合格架上取了根枪管,试着一合——“咔嗒”一声,严丝合缝,连点晃动都没有。“这还差不多。”他脸上露出点笑意,“记住,标准化不是较真,是保命。骑兵在马上换零件,哪有功夫挑挑拣拣?必须拿过来就能用。”
铁匠坊的角落里,三个新来的流民学徒正围着块样板比划。那是老匠头特意做的“标准件”:枪管、机匣、弹仓都刻着尺寸线,旁边摆着尺子和量规。一个学徒想把膛线凿成三十六道,被孙二一把按住:“忘了铁牌上的规矩?三十七道,一道都不能少!少一道,射程就短二十步!”
学徒们吐了吐舌头,赶紧改过来。他们以前在老家打农具,全凭“看着差不多”,哪见过这么严的规矩?可自从上回看到断云卫用五连发枪打退流寇,就知道这铁规矩不是闹着玩的——差一分,可能就是生死之别。
中午歇晌时,老匠头让人把铁牌卸下来,用砂纸打磨掉边角的毛刺。孙二蹲在旁边帮忙,忽然问:“师父,您年轻时候造枪,也这么严吗?”
老匠头往嘴里塞了块干粮,含糊道:“以前在官府铁坊,管事的只认数量不认质量,枪管薄点、膛线歪点都不管,反正能响就行。结果呢?送到军队里,打三枪就炸膛,伤的都是自己人。”他叹了口气,“那时候就想,要是有个准头,能让弟兄们少流血就好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