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一个山寨的崛起 > 第73章 驻军之约

第73章 驻军之约(2/2)

目录

“宽限可以,但得立字据,按利息算。”一位姓刘的政委接过话,语气平和却不容置疑,“再说,铁矿每月给府衙带来的税银不止一千两,拿出五百两买平安,划算得很。要是铁矿被抢了,府衙损失的可就不是五百两了。”

王知府算盘打得噼啪响,知道这账确实划算,又想到断云寨的线膛炮威力,最终咬着牙签了字:“行!就按这个数,府衙按月支付!”

赵虎立刻让人选址建营。军营就修在铁矿旁边,用青砖水泥砌墙,四角建了岗楼,士兵们一边训练,一边巡逻,铁矿的工人都说:“有断云寨的兵在,夜里睡觉都踏实了。”

与此同时,步兵二旅的一半兵力到了临江府码头。周平没去见知府,直接找了商会会长——码头的事,商人比官府更上心。

会长是个老狐狸,一开始想压价:“周旅长,商户们赚钱不易,能不能少点?”

周平没废话,直接带着他去看士兵操练。五百名士兵列成方阵,线膛枪齐射,三百步外的靶子应声而倒,枪枪命中。

“水匪要是来了,这些枪能护着商船;要是没驻军,商船被抢了,你们损失的何止这点钱?”周平的声音不高,却让会长额头冒汗。

当天下午,商会就开了会,最终同意按商船数量分摊费用:每艘商船每月交一两银子,足够支付驻军的粮饷。周平让人在码头旁建了个小型军营,士兵们每天巡逻,还帮商户们卸货、守夜,商户们都说:“这钱花得值!”

最后出发的是去清溪县城的部队。县太爷倒是痛快,一听驻军能保县城安全,立刻答应承担费用,还主动让出县衙旁边的空地建军营。他心里清楚,清溪县没铁矿没码头,全靠断云寨的新粮种和水泥路撑着,能让断云寨的兵驻守,是天大的好事。

半个月后,三个军营都初具规模。云州府的铁矿军营最坚固,能容纳一千人,还建了武器库,存放着备用的线膛枪;临江府码头的军营临水而建,士兵们熟悉水性,偶尔还帮商户打捞落水的货物;清溪县城的军营最小,却最热闹,士兵们常帮百姓挑水、修房,跟村民们处得像一家人。

政委们的作用渐渐显现。云州府的刘政委每天跟府衙的账房对账,少一粒米都得说清楚;临江府的政委帮商户们拟定了“联防公约”,哪家商船遇袭,驻军优先救援;清溪县城的政委则教百姓识字,还帮县太爷处理些民事纠纷,县太爷说:“这些政委比我的幕僚还管用!”

曹林派陈七去巡查了一圈,回来后汇报:“三个地方都挺安稳,云州府的兵在铁矿周边清剿了几股流寇,临江府的兵吓跑了想抢商船的水匪,清溪县城的兵帮村民扑灭了一场大火——现在他们都说,断云寨的兵比官府的衙役靠谱十倍。”

曹林看着沙盘上三个扎下根的“钉子”,心里踏实了。这些驻军不仅是防线,更是断云寨势力的延伸——用别人的钱,守自己的地盘,还能让对方心甘情愿,这才是巩固势力的高明法子。

春风吹绿了草原时,三个军营都正式运转起来。云州府的王知府亲自送来了当月的粮饷,脸上带着笑;临江府的商船越来越多,商会会长说要给驻军加钱;清溪县城的县太爷则求着驻军多留些人,说“百姓们离不开断云寨的兵”。

赵虎在给曹林的信里写道:“政委们把账算得比商号还清,弟兄们秋毫无犯,云州府的人现在见了咱,比见了亲爹还热乎。”

曹林把信放在桌上,望向窗外。聚宝市的商户们正在卸货,远处的温棚里,新种下的土豆已经冒芽,而那三个远方的军营,就像断云寨伸出的手臂,稳稳地护住了这片日益兴旺的天地。

用铁腕立规矩,用诚意换人心,这才是让势力范围真正稳固的道理。那些军营里升起的炊烟,和断云寨的烟火连成一片,在北境的天空下,织成了一张既坚固又温暖的网。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