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章 规矩里的生生不息(1/2)
断云寨的杂货铺门口,曹聪正踮着脚往账本上记数字,算盘珠子打得噼啪响,额头上的汗珠顺着皱纹往下滚,嘴角却咧得老高。他刚盘完账,这个月杂货铺和粮油店的进项,竟比上个月多了近三成,柜台上的铜钱堆成了小山,用麻袋装了三大袋。
“大当家这招‘银子寨里花’,真是神了!”曹聪对着刚走进来的曹林直竖大拇指,“以前弟兄们挣了钱,总得跑清溪镇买东西,银子全流到外面去了;现在倒好,寨里啥都有,钱左手进右手出,一分都没外流,还多赚了不少!”
曹林拿起账本翻了翻,杂货铺的盐、油、针线卖得最好,布匹次之,连孩子们玩的泥哨都卖出去几十只。这些东西进价低,卖给寨里人时只加了微薄的利润,既方便了乡亲,又让银子在寨内循环起来,确实比以前划算得多。
“这叫‘闭环’。”曹林笑着解释,虽然知道他们听不懂,但道理简单——银子不往外跑,留在寨里周转,就能生更多银子。他看向柜台外,几个刚领了工钱的妇人正围着布匹挑拣,你一言我一语地讨价还价,声音里满是活气。
“王婶,这匹蓝布做褂子好看,耐脏。”
“我要那匹碎花的,给我家丫头做件新袄。”
“掌柜的,能不能再便宜点?我这月全勤奖刚够买半匹……”
掌柜是个精明的中年汉子,笑着应道:“都是乡里乡亲的,给你们按进价算,不赚你们的!”
这就是曹林要的效果。银钱在寨内流通,不仅没让大家觉得吃亏,反而因为便利和实惠,心里更熨帖。以前去清溪镇买东西,不仅路远,还常被掌柜的欺负,缺斤少两是常事;现在在寨里买,价格透明,都是熟人,连争执都少了许多。
新规带来的好处不止于此。月底算账时,曹聪发现寨里的盈余竟比上个月多了五百两,这还没算上玻璃作坊和砖窑的进项。这些银子被用来添了新的织布机,修了通往砖窑的路,还给私塾买了笔墨纸砚,每一分都花在了寨子里,看得见摸得着。
“大当家,您看!”青禾表姐拿着登记册来找曹林,上面密密麻麻记着新投奔来的流民名字,“这半个月,又来了两百多人,有从青州府逃荒来的,还有清溪镇周边的村民,说咱们寨里有饭吃、有钱赚,连孩子都能念书,硬是拉家带口地来了!”
曹林接过登记册,目光落在“清溪镇村民”几个字上。这些村民以前总觉得断云寨是“匪寨”,躲得远远的,现在竟主动投奔,说明寨里的名声已经传开了,不再是那个只靠打打杀杀生存的山寨。
他让人去安置这些新流民,男的身体壮的派去开荒、烧砖,女的去纺织坊或厨房帮忙,老人和孩子则按规矩领救济粮,适龄的孩子直接送进私塾。
有个叫李老栓的村民,带着一家五口来投奔,刚到寨门口就“扑通”跪下了:“大当家,求您收留我们!清溪镇的地主把地租涨到了八成,实在活不下去了,听说您这儿干活给工钱,还管饭……”
曹林扶起他,让管事带他去领粮食和住处:“只要肯干活,断云寨就有你们一口饭吃。”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