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拜金猎手:开局反杀成首富 > 第225章 认知囚笼与逆向火光

第225章 认知囚笼与逆向火光(1/2)

目录

斯特兰奇庄园之夜后,硅谷的天空依旧湛蓝,但林灿心中的阴霾却愈发浓重。斯特兰奇那双仿佛能洞穿灵魂的眼睛,以及他对自己技术陷阱近乎未卜先知般的洞察,都指向一个令人不安的可能性——这个男人,或者说他背后的力量,可能掌握着某种超越当前时代的信息处理或认知能力。

“耗子,对那个封闭子网络的渗透有进展吗?”林灿在加密通讯中问道,语气凝重。

“进展缓慢,灿哥。”耗子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挫败感,“那玩意的防御机制简直不是地球科技!自适应加密算法,物理隔离层,还有……我怀疑有某种基于量子原理的随机数验证。每次尝试靠近都会触发几乎无法预测的防御反应。更诡异的是,这个网络似乎……有某种‘学习’能力,它在适应我的攻击模式!”

学习能力?自适应防御?这已经超出了传统网络安全的范畴。林灿更加确信,斯特兰奇的核心秘密就藏在那里。

“暂停直接渗透,风险太大。”林灿果断下令,“改变策略,从外围入手。重点分析斯特兰奇和雪莉·杨的所有公开行程、消费记录、社交网络动态,寻找任何可能与那个封闭网络物理位置或维护人员相关的蛛丝马迹。另外,加强对斯特兰奇庄园外围的物理监控。”

“明白!我就不信他们能不露一点马脚!”耗子重振精神。

与此同时,“前瞻视野资本”与“量子跳跃科技”的“合作”在表面上稳步推进。雪莉·杨负责对接,她专业依旧,但林灿能感觉到一丝微妙的变化——她似乎接到了一些新的指令,在技术细节的讨论上更加谨慎,并且开始有意无意地试探“林博士”团队其他成员的情况,尤其是那位“首席架构师”的背景。

林灿小心翼翼地应对着,一方面展现足够的技术实力以维持合作价值,另一方面则不断加固“林博士”这个人设的细节,通过耗子伪造的邮件往来、技术论坛发言记录等,构建起一个真实存在的、痴迷技术但性格孤僻的天才形象。

这天,林灿接到斯特兰奇的私人邀请,并非商务会谈,而是邀请他参观一个不对外公开的、“前瞻视野资本”投资的尖端生物科技实验室。理由是,该实验室在神经接口领域的一些突破,可能对“量子跳跃科技”的分布式AI训练架构有所启发。

这又是一个试探,还是想在一个更受控的环境下进一步观察他?

林灿没有拒绝。他知道,越是危险的地方,越可能藏着关键线索。

实验室位于旧金山一个不起眼的工业区内,外部戒备森严。内部却洁白无尘,充满未来感。斯特兰奇亲自陪同,雪莉·杨紧随其后。

实验室主任,一位名叫雷德克里夫的博士,热情地为他们展示了一项令人震惊的技术——一种基于新型生物聚合物的高带宽脑机接口原型。该接口能够以极低的延迟和极高的精度,同时记录和刺激大量神经元活动。

“这不仅仅是治疗帕金森或者瘫痪,”雷德克里夫博士兴奋地介绍,眼神中闪烁着近乎狂热的光芒,“这为我们理解意识本身,甚至……上传、增强乃至重塑认知,打开了全新的大门!”

林灿看着展示屏幕上那复杂而绚丽的神经元活动映射图,心中震撼。如果这项技术成熟并被滥用,后果不堪设想。

“很惊人的技术。”林灿评价道,目光扫过斯特兰奇。斯特兰奇正静静地看着那台原型机,眼神深邃,仿佛在凝视着某种宿命。

“认知,是人类最后的边疆,也是最后的囚笼。”斯特兰奇突然开口,语气带着一丝缥缈,“我们被禁锢在颅骨之内,通过有限的感官管道,感知着一个被严重过滤和扭曲的世界。雷德克里夫博士的工作,正是在尝试打碎这囚笼的墙壁。”

又是“认知囚笼”!这与他在沙龙露台上的言论一脉相承。

“打破囚笼之后呢?”林灿顺着他的话问道,“获得真正的自由?还是……跌入另一个,或许更大的未知?”

斯特兰奇转过头,看向林灿,嘴角那抹难以捉摸的笑意再次浮现:“这取决于谁掌握了打破囚笼的‘钥匙’,以及他打算用这钥匙开启一扇怎样的‘门’。”

他的话语充满了隐喻,但林灿听出了其中的控制欲和权力感。斯特兰奇,或者说他代表的“基金会”,显然想成为那个掌握“钥匙”和定义“门”后世界的人。

参观过程中,林灿的“微表情分析”注意到,雪莉·杨对这项技术的细节似乎并不陌生,但她看向雷德克里夫博士和那台原型机时,眼神深处藏着一丝极难察觉的……恐惧?那不是对技术本身的恐惧,更像是对其可能被如何应用的恐惧。

难道雪莉·杨也并非铁板一块?她对“基金会”和斯特兰奇的忠诚,是否存在裂痕?

参观结束后,在返回市区的车上,斯特兰奇看似随意地对林灿说:“林博士,你对‘意识上传’的可能性怎么看?如果有一天,你的思维可以脱离肉体的束缚,在一个更广阔、更自由的信息世界中存在?”

这是一个更加直接、也更加危险的哲学与技术双重试探。

林灿心中警铃大作。他知道自己的回答必须极其谨慎,既要符合一个顶尖技术专家的身份,又不能暴露自己真实的立场和认知边界。

“从技术角度看,这涉及信息本质、连续性悖论和身份认同等一系列尚未解决的难题。”林灿斟酌着词句,“我个人持谨慎态度。意识或许不仅仅是信息 patterns(模式),其与生物基质的耦合深度可能超乎我们想象。贸然尝试‘上传’,可能得到的只是一个精致的、关于‘我’的幽灵副本,而非真正的延续。”

他选择了一个在学术界有相当支持度的、偏向保守的观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