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3集 永乐大帝(10)(2/2)
朱厚熜:“要我说,不管旧制新制,能让老百姓过好日子的就是好制。成祖爷后来不也搞了不少实事,这就够了。”
朱祁镇:“哎哎,那被赦免的罪里,谋反大逆不赦,这没毛病。但谋杀祖父母父母也不赦,够狠啊。”
朱祁钰:“这叫底线!连至亲都敢害,留着干啥?太祖爷定下的规矩里,这也是重罪,没毛病。”
朱元璋:“这话说得对!弑亲这种事,搁哪朝哪代都不能饶!朱棣这点做得好,守住了人伦底线。至于田赋,后来改过来就行,知错能改就不算大错。”
朱棣:“当时确实以稳定为主,后来见浙西百姓负担重,也减过几次。治国哪能一步到位,总得慢慢调嘛。”
秦良玉:“这就对了,知错就改,比硬撑着强。看来永乐皇上也不是一味守旧,还是有变通的。”
朱棣:“对于靖难的功劳,我在1403年,永乐元年四月,封驸马都尉袁容等三人为侯,陈亨的儿子陈懋(同“茂”音)等六人为伯。还广求贤才,对那些隐居山林有本事有品德的人,让官府去寻访,根据才能提拔任用。”
朱棣:“靖难之役后,‘淮以北鞠为茂草’,生产受了严重破坏,大批农民流离失所。我着手恢复民生、减免赋税,下令山东、北平、河南遭受战祸的州县,有没法耕种的百姓,免去三年的差税。
没被兵祸影响的地方,也和直隶凤阳、淮安、徐州、滁州、扬州一起减免秋夏税粮,其余直隶府州、山西、陕西、浙江、福建、江西、湖广、两广、四川、云南各减免一半,建文四年七月初一日以前拖欠的一应钱粮、盐课等一并免除。
河南、山东、北平、淮南北流离的百姓,让他们各回原籍复业,需要的种子、牛具,让官府给。建文年间废除的北方学校依旧开设,不让它们荒废。”
朱祁镇:“这波操作暖心啊!就像冬天给冻着的人递棉袄,免赋税、给种子牛具,老百姓才能安心回家种地。不然地都荒着,咱们吃啥?”
朱祁钰:“你总算说句靠谱的。刚打完仗最缺的就是安稳,让流民回家、学校重开,这才是长治久安的法子。总不能光靠打仗吃饭吧?”
秦良玉:“战场再厉害,也得有后方粮仓撑着。永乐皇上这是把‘打天下’的劲儿转成‘治天下’的力了,知道先让土地喘口气,百姓缓过来(竖大拇指表情包)。”
戚继光:“淮北大片荒地,要是不管,迟早出乱子。给种子给牛具,这叫‘精准帮扶’,比空喊口号强多了。当年我守边疆,也得先让军户有地种,才有力气打仗。”
解缙:“还有北方学校重开,这招高!不光要肚子饱,还得脑子有墨水。不然光有粮食,没读书人管事儿,地方照样乱糟糟。”
姚广孝:“战乱之后,最忌‘不管不顾’。皇上这是‘两手抓’:一手抓饭碗,一手抓教化,懂治根。”
杨士奇:“我那会儿在地方上看到,不少流民听说免赋税、给牛具,都背着包袱往回赶,田埂上没多久就有烟火气了。这才是正经事。”
朱高煦:“还是我爸爸有远见!要是换了建文,估计还在纠结田赋减多少,哪有这雷厉风行的劲儿。”
朱高炽:“二弟少说两句。其实让百姓复业,最要紧的是官府别瞎折腾。爸爸下令‘种子牛具官府给付’,就是怕
朱祁镇:“哎,那北方学校重开,是不是又能培养出像解缙先生这样的大才子了?”
朱祁钰:“难说,不过至少能让更多人识文断字,总比目不识丁强。将来收税、判案,也能少点糊涂官。”
朱元璋:“这才像个治国的样子!打归打,打完了就得让老百姓过好日子。土地不荒、学校不废,这江山才能坐得稳。朱棣,这点比你大哥当年想得还周全(难得夸人)。”
朱棣:“爸爸过奖了。都是被逼出来的,打仗打怕了,知道百姓安稳比啥都强。再说了,国库再空,也不能亏了种地的和念书的。”
秦良玉:“是啊,百姓是水,咱们是船,水稳了船才能行得远。永乐皇上这波民生牌,打得准(点赞表情包)。”
朱棣:“好了,今天就到这儿结束吧@秦良玉。”
“啪!”
秦良玉:“预知后续如何,请继续关注明天下一章。”
朱祁镇:“哎,明天周五,要不要把朱厚照放出来?”
朱祁钰:“你闭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