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1章 教授专属日:泡图书馆+听他讲课(2/2)
下午授课:专属美学课开讲
下午,大家回到村里的文化礼堂,这里已经被布置成了简易的课堂。几张长桌拼在一起,上面放着笔记本和笔,前方的黑板上写着“传统纹样美学课”几个大字,旁边还贴着林砚舟上午临摹的几张纹样草图。
“林教授,学生们都到齐了,就等你开讲啦!”沈亦舟搬来一把椅子放在黑板前,笑着说道。
林砚舟走上讲台,看着台下坐着的“学生们”,深吸一口气,脸上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传统纹样里的美学密码,希望能让大家对传统美学有更深入的了解。”
他首先从“纹样的起源”讲起:“传统纹样的诞生,和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比如竹编里的‘米字纹’,最初是为了让竹编更牢固,后来逐渐演变成为寓意‘五谷丰登’的吉祥纹样;羌绣里的‘羊角花’,源于羌族对羊的崇拜,象征着生命与繁衍。”他一边讲,一边在黑板上画出简单的纹样示意图,让大家更容易理解。
接着,他又讲解了传统纹样的“构成美学”:“传统纹样讲究对称、均衡、节奏和韵律,比如‘二方连续’‘四方连续’纹样,通过重复、叠加,形成独特的视觉效果。这些美学原则,在现代设计中依然适用。”他拿出自己设计的竹编手包,“大家看这个手包上的纹样,就是借鉴了‘二方连续’的构成方式,既保留了传统韵味,又符合现代审美。”
然后,林砚舟又分享了“纹样的色彩美学”:“传统纹样的色彩搭配很有讲究,比如漆艺的‘红黑配’、羌绣的‘红蓝配’,都遵循着‘对比鲜明、和谐统一’的原则。这些经典配色,我们可以直接运用到产品设计中,也可以根据现代审美进行调整。”
在互动环节,大家纷纷提出自己的疑问。陈曦问道:“林教授,如何把握传统纹样的‘创新度’,既不脱离传统,又不显得陈旧?”林砚舟解答道:“关键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提取传统纹样的核心元素,比如线条、造型、寓意,再用现代的设计语言进行重构,结合现代生活场景的需求,让传统纹样‘活’在当下。”
赵村长问道:“林老师,我们村里的年轻人也想学习设计,你能不能给他们一些建议?”林砚舟点点头:“首先要多了解传统文化,多观察生活,灵感往往来源于生活中的细节;其次要多练习,从临摹传统纹样开始,慢慢形成自己的风格;最后要敢于尝试,不要害怕失败,每一次尝试都是一次成长。”
沈亦舟则问道:“林教授,能不能教我们一个简单的纹样设计方法,以后我直播的时候可以教给网友?”林砚舟笑着说:“当然可以!我们可以用‘几何拼接’的方法,把圆形、方形、三角形这些简单的几何图形,结合传统纹样的寓意,组合成新的纹样。”他在黑板上现场演示,用几个简单的几何图形设计出了一个寓意“吉祥如意”的纹样,大家都纷纷点赞。
整个授课过程中,课堂气氛十分热烈,大家听得认真、记得仔细,时不时发出阵阵赞叹。林砚舟站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眼神里充满了自信与光芒。以前他总是在工作室里默默创作,很少有机会这样系统地分享自己的知识和见解,今天,看着大家专注的眼神、认真的笔记,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满足感和成就感。
夜晚复盘:灵感与约定
傍晚,夕阳西下,文化礼堂里的美学课也接近了尾声。大家围坐在一起,复盘着今天的收获与感悟。
“今天真是受益匪浅!”陈曦拿出自己的素描本,上面画满了临摹的纹样和笔记,“以前只知道欣赏你的设计,现在才明白背后的美学逻辑,以后在推广产品的时候,也能把这些故事讲得更透彻了。”
沈亦舟说道:“林教授,你讲的纹样设计方法太实用了!我已经想好下次直播的内容了,就教网友们设计简单的传统纹样,肯定能吸引很多关注!”
苏医生说道:“通过这堂课,我对传统美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能理解你设计的产品为什么这么受欢迎了。以后我也要多学习传统文化,提升自己的审美水平。”
周教授点点头:“林砚舟,你不仅设计做得好,课也讲得很精彩。传统美学的传承,不仅需要设计师的创作,更需要像你这样的‘传播者’,把这些知识分享给更多人。”
赵村长说道:“我已经和村里的年轻人说了,以后要多向林老师学习,希望林老师能常给他们讲课,把传统美学知识传承下去,让我们的非遗手作更有内涵、更有价值。”
林砚舟看着大家真诚的笑容,心里充满了感动:“谢谢大家的认可,今天这堂课,其实也是一次自我梳理和成长。和大家分享的过程中,我也产生了很多新的灵感。”他顿了顿,继续说道,“我计划打造一个‘传统纹样美学工坊’,不仅自己创作,还能教村里的年轻人和感兴趣的游客学习传统纹样设计,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传承中来。”
“我们支持你!”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陈曦说道:“我可以帮你对接资源,申请非遗传承扶持资金;沈亦舟可以帮你推广宣传,吸引更多人来工坊学习;周教授可以帮你梳理理论知识,编写教材;苏医生和赵村长可以帮你协调场地和人员。”
林砚舟看着身边的伙伴们,眼眶微微发热:“有你们在,我什么都不怕了。以后,我们一起把传统美学发扬光大,让更多人爱上传统文化,让非遗手作成为真正的‘美学符号’。”
夜色渐浓,文化礼堂里的灯光温暖而明亮。这场“教授专属日”,没有热闹的节目,没有华丽的礼物,却有着最真挚的陪伴和最深刻的交流。林砚舟知道,未来的创作之路还很长,但他不再是一个人。有这些可爱的伙伴们陪着他,一起挖掘传统美学的宝藏,一起守护非遗文化的根脉,一起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绽放传统美学的独特光芒。
这份在书香气与课堂中凝聚的情谊与约定,将成为他心中最珍贵的力量,指引着他在设计与传承的道路上,继续坚定前行,做传统美学最忠实的守护者与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