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5章 新任务:影视公司筹拍公益电影(2/2)
周教授从文化传承的高度提出建议:“电影的核心主题,应该是‘非遗让生活更美好’。无论是扶贫、疗愈还是创业,最终都要回归到文化的传承与生活的改善。要让观众明白,非遗不是博物馆里的老古董,而是能融入现代生活、改变人生的宝贵财富。”
影视团队认真采纳了所有建议,剧本初稿几易其稿,最终形成了以“三条主线、一个核心”为结构的故事框架:三条主线分别是王大姐带领村民创办非遗扶贫工坊、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通过非遗疗愈实现成长、年轻传承人返乡学习漆艺并实现创新;一个核心是“忠犬联盟”团队始终坚守初心,用非遗为更多人带去希望与改变。
剧本完成后,影视团队特意邀请了王大姐、小敏、李阿公等帮扶对象代表,线上阅读剧本片段。“这写的就是我的故事!”王大姐激动地说,“看到剧本里的情节,就像回到了刚创办工坊的时候。”小敏的妈妈则含泪表示:“谢谢你们把孩子们的故事拍出来,希望更多人能了解非遗疗愈的力量,给这些孩子更多关注与机会。”
筹备推进:全民参与,共赴公益之约
剧本确定后,电影进入筹备阶段。为了让电影更具影响力,也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到非遗公益事业中,团队与影视公司共同决定:电影将采用“全民参与”的模式,面向社会招募群众演员,邀请粉丝、非遗爱好者、公益人士共同参与拍摄。
沈亦舟负责线上招募工作,他在直播间发布了招募信息:“我们要招募一批热爱非遗、支持公益的朋友,参与电影拍摄!你可以饰演工坊的村民、学校的老师、购买非遗产品的消费者,用你的行动支持非遗公益事业!”
招募信息一经发布,立刻引发热烈反响。短短三天,就收到了上万份报名申请,有非遗传承人、在校学生、职场白领,还有不少家长带着孩子报名。“我是‘曦·承非遗’的忠实粉丝,一直支持你们的公益项目,希望能参与电影拍摄,为非遗传承出一份力!”一位报名的网友留言道。
团队与影视公司共同筛选出100名群众演员,他们中既有熟悉非遗工艺的传承人,也有对公益事业充满热情的普通人。沈亦舟还特意组织了一场线上见面会,介绍电影的拍摄计划与角色分配,让大家提前熟悉剧情与人物。
拍摄场地的筹备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贵州坪寨村的非遗扶贫工坊、云南特殊教育学校的非遗疗愈教室、青溪漆艺村的漆艺工坊,都将作为实景拍摄场地。团队与当地政府、学校、村民们沟通协调,对拍摄场地进行了简单的改造,既保留了真实的生活气息,又满足了拍摄需求。
道具筹备方面,赵村长带领工坊的村民们,赶制了一批竹编道具,包括电影中需要的智能竹编灯、竹编书包、竹编收纳盒等;李阿公和年轻传承人们则制作了漆器道具,确保电影中的非遗产品都是真实、精美的手工艺品。林砚舟还设计了电影的专属Logo,将竹编肌理、漆艺纹样与公益标识结合,简洁而有温度。
此外,团队还与影视公司共同发起了“非遗公益观影计划”:电影上映后,将在全国100座城市开展公益放映活动,门票收入将全部用于非遗扶贫工坊建设、特殊教育学校非遗疗愈课程开展、年轻传承人培训等公益项目。“我们希望通过电影,让更多人了解非遗公益,也让更多人有机会参与到公益事业中。”陈曦说道。
开机在即:初心不改,传递温暖
电影开机仪式定在贵州坪寨村的非遗扶贫工坊举行。开机当天,阳光明媚,工坊里挂满了红灯笼,村民们、学校的孩子们、年轻传承人们、群众演员们欢聚一堂,脸上满是期待与喜悦。
王大姐作为帮扶对象代表发言:“没想到我的故事能被拍成电影,没想到我们的小工坊能走进大银幕。这不仅是对我们的认可,更是对非遗公益事业的支持。希望通过电影,能让更多人了解非遗,支持非遗,让更多像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能通过非遗改变生活。”
小敏穿着新衣服,拿着自己编织的竹编蝴蝶,走到镜头前:“我喜欢编竹编,我希望更多人能看到我们的作品,看到我们的成长。希望电影上映后,有更多人能来学校看我们,和我们一起编竹编。”
导演李伟激动地说:“这是我拍过最有温度的一部电影。这里的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每一件手工艺品,都充满了力量。我们一定会用心拍摄,把这份温暖与力量传递给更多人,让更多人了解非遗的价值、公益的意义。”
陈曦站在人群中央,看着身边熟悉的伙伴们、帮扶对象们,心中满是感慨与坚定:“从创办‘曦·承非遗’到现在,我们始终坚守初心,用非遗为更多人带去希望与改变。这部电影,是我们公益之路的一个缩影,也是我们新的起点。希望通过电影,能让更多人关注非遗、热爱非遗、参与公益,让非遗的光芒照亮更多角落,让温暖与爱传递四方。”
随着开机仪式上“a”的喊声响起,摄像机开始转动,记录下这温暖而有意义的瞬间。电影的拍摄正式启动,一场关于非遗、公益与爱的传播之旅,就此启程。
“忠犬联盟”的六个人站在人群中,看着忙碌的拍摄现场,脸上满是欣慰的笑容。他们知道,这部电影不仅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一份承载着希望与温暖的公益答卷。未来,他们将继续坚守初心,用匠心守护非遗,用爱心传递温暖,在“文明互鉴·世界共享”的征程中,书写更加精彩、更加温暖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