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两军汇各怀异志 初相见貌合神离(2/2)
他这番计划,听起来四平八稳,实则充满了保守和观望,与其说是北伐,不如说是武装巡游到边境,建立一道属于郑家的防线,或者说是“缓冲区”。
赵高翔心中冷笑:‘这哪里是北伐,这是搞房地产圈地啊! 跑到邵武就不走了,美其名曰‘立稳脚跟’,实则是离前线远远的,确保自身安全。这和总公司的战略(郑芝龙的保存实力)完全一致。’
但他脸上却露出深以为然的表情,附和道:“世伯老成谋国,深得稳扎稳打之精髓!高翔受益匪浅!确是应当先联络义军,稳固后方,再图进取。一切但凭世伯调度!”
郑彩对赵高翔的态度十分满意,觉得这个年轻人很上道。他又简单询问了赵高翔所部人马、粮草的具体情况,赵高翔一一作答,并适时地“哭穷”,表示粮饷器械仍有不足,希望“世伯”能多多支持。
郑彩打着哈哈,口头承诺“好说好说”,却无实质表示。
最后,郑彩以“大军初合,舟车劳顿,需好生休整几日,从长计议”为由,并未立刻商讨具体的进军方略和时间表。拖延,正是他计划的一部分。
赵高翔也不着急,又奉承了几句郑家水师之雄壮、郑帅用兵之持重,便识趣地告退,返回自己座舰。
看着赵高翔离去的身影,郑彩对身旁的心腹副将笑道:“倒是个知趣的年轻人,比那些只会空谈的书生强。可惜,这北伐之事……岂是光靠知趣和几千兵马就能成的?战场如海,风浪无情,小船跟着大船,看似安全,但一个大浪打来,最先倾覆的往往是小船。 且看他这八千‘精兵’,能跟着我们走到何处吧。传令下去,各部好生休整,没有我的将令,不得擅自行动。”
两军虽已会合,但主将心态迥异,士卒风貌不同。
赵高翔是来寻找机会、锻炼队伍、拓展生存空间的实干家;郑彩则是来应付差事、保存实力、观望风向的投机者。
一场同床异梦的北伐,就此拉开了序幕。巨大的实力差距和截然不同的目标,预示着这支貌合神离的联军前方,注定是荆棘密布,
而赵高翔,必须在这复杂的博弈中,为他自己和他的队伍,杀出一条血路。‘合作共赢?不存在的,’赵高翔回到自己船上,望着郑彩那庞大的舰队,心中暗道,‘这顶多算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而且对方随时可能把我当筹码卖掉。得赶紧想办法,不能真被他当枪使。’
就在赵高翔与郑彩貌合神离地会面之时,在郑彩庞大的舰队中,有一艘并不起眼的官船,船上住着一位身份特殊的官员——隆武朝廷派来的兵科给事中、此次北伐的监军,张家玉。
给事中,这官儿听起来不大,却是明朝官场里的一个“关键节点”,相当于皇帝的特别助理兼纪检委员。
他们主要负责审核中央各部委(六部)送来的文件,发现有问题的可以打回去重写(封驳),还能风闻奏事,弹劾任何他们觉得不爽的官员,是皇帝用来盯防官僚体系的“探头”和“防火墙”。
说白了,就是专门负责找茬和打小报告的,虽然级别不高,但权限不小,属于那种“官小能量大”的角色。
而监军,顾名思义,就是“监督军队”的特派员。这是古代帝王心术的经典体现,其核心逻辑就是“枪杆子里出政权,但不能让拿枪的人太舒服”。
皇帝老子远在千里之外,生怕带兵的将军们拥兵自重、消极怠工甚至掉头造反,于是就派个心腹文官(或者太监)到军中,美其名曰“协助工作”,实则行使hR(人力资源)+审计+政委的复合职能:监督主帅有没有按既定方针打仗,协调各路神仙的关系,核实战功和过错,必要时甚至能凭借“代表朝廷”的身份干预指挥。
理想很丰满,想让监军成为皇帝的“延伸耳目”和“战略执行保证”;但现实往往很骨感,监军与军事主官的矛盾,几乎是古代军队的“标配内耗”之一。
此刻,被赋予如此“重任”的张家玉,正站在船舷边,望着眼前两支气象迥异的军队,眉头拧成了一个大写的“川”字。
张家玉,字玄子,广东东莞人,是崇祯年间的进士,历史上以忠贞刚烈、勇于任事着称。
此时他年纪不到三十,却已深感国破家亡之痛,对恢复大明抱有极大的热情和使命感。
他被隆武帝任命为监军,一方面是因其忠勇可嘉,另一方面,也未尝不是隆武帝的一种无奈之举——皇帝深知郑芝龙兄弟跋扈难制,派一个级别不高但颇有风骨的言官去,既是一种牵制,也是一种试探,甚至暗含了希望张家玉能激励、督促郑彩真正北伐的期望。
或许,隆武帝那含糊的诏书,也有意让赵高翔有一定自主性,便是希望张家玉能在必要时,借助赵高翔这支“新锐”力量,对郑彩形成某种压力。
此刻,张家玉站在船舷边,望着眼前两支气象迥异的军队,眉头紧锁,心中波澜起伏。
‘郑彩此獠,果然如朝中诸公所料,拥兵自重,虚应故事!’张家玉看着郑彩军中的散漫景象,以及那明显拖延了数日的行程,心中充满了愤懑和无力感。
‘观其军容,虽雄壮,却无锐气;听其言谈,虽客气,却无斗志。平国公(郑芝龙)……唉,其心难测啊!陛下此次北伐之议,恐又要沦为纸上谈兵了么?’
他将目光投向远处赵高翔那支规模虽小却纪律严明的舰队,心中又升起一丝微弱的希望。‘这赵高翔,倒是有些不同。
闻其起于卒伍,能于溃败中聚拢人心,整军经武,更救太湖忠良于危难,看来非寻常武夫可比。观其部伍,号令严明,进退有据,颇有章法……或许,此人真乃一心为国之人?’
他对赵高翔的了解并不多,仅限于朝廷的褒奖诏书和些许传闻。但眼前这支军队展现出的精气神,让他产生了拉拢和借助的想法。
‘郑彩指望不上,若这赵高翔能真心为国所用,或可成为北伐的一支奇兵?至少,不能让他也被郑彩带偏,一味避战保存实力。’
一个念头在他心中形成:‘必须尽快见到这位靖朔伯,晓以大义,陈明利害,督促其积极请战!即便郑彩按兵不动,若赵高翔能主动出击,取得哪怕是小胜,也能鼓舞天下人心,给陛下一个交代,更能反过来逼迫郑彩行动!’
然而,他也深知此事不易。郑彩显然已以主帅自居,绝不会喜欢自己这个监军去“煽动”他的“下属”。而赵高翔态度如何,是否愿意冒着得罪郑彩的风险积极配合,也是未知数。
‘食君之禄,担君之忧。既为监军,岂能坐视大军裹足不前?’张家玉握紧了拳头,脸上露出坚毅之色,‘无论如何,须尽力一试!先以监军身份,正式行文催促郑彩进兵,若其再推诿,便设法密会赵高翔!’
想到这里,他转身回到舱内,铺开纸笔,开始起草一份给郑彩的正式文书,语气恭谨却目标明确:“咨永胜伯郑:大军会师已毕,江西义师翘首以盼,战机稍纵即逝。乞望速定进兵之期,以慰圣心,以振士气……”
这份文书,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石子,即将在这貌合神离的联军中,激起新的涟漪。张家玉的到来和他所代表的朝廷意志,将为赵高翔与郑彩之间微妙的关系,再增添一个复杂的变数。而他对于赵高翔的初步观察和“可为之用”的判断,也将在后续的剧情中,引发一系列新的互动与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