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闽浙龃龉显裂痕 雏鸟趁势谋出樊(1/2)
第三十二章:闽浙龃龉显裂痕 高翔趁势谋出樊
隆武帝联合农民军共抗清虏的诏书墨迹未干,余音尚在福州城头缭绕,另一道更为尖锐、直接关乎东南格局的消息,便如同深秋的冷雨,泼洒进了赵高翔的总兵府。
这消息并非来自官方塘报,而是通过林锐那悄然织就的情报网络,比朝廷的正式文书更早、也更详尽地呈送到了赵高翔的案头。
“呵,‘一国二主’的戏码,果然还是唱起来了。”赵高翔看着密报上的内容,嘴角勾起一丝复杂的笑意,既有预料之中的了然,也有一丝难以言喻的嘲讽。真是想睡觉就有人送枕头,他正苦思如何跳出福建这潭水,浙东的麻烦就主动找上门来了。
消息详细叙述了隆武帝派遣兵科给事中刘中藻为使者,携带诏书前往绍兴,意图安抚乃至收编鲁王监国政权的全过程。诏书内容看似宽宏大量,宣布两家无分彼此,鲁监国麾下的文武官员均可到隆武朝廷中担任同等官职,试图以高官厚禄化解这场正统之争。
然而,这“善意”在绍兴小朝廷内部却引发了轩然大波,几乎导致分裂。
以大学士朱大典、督师钱肃乐、大将方国安为首的一派,相对务实。他们认为“大敌当前,而同姓先争,岂能成中兴之业?”主张暂时妥协,甚至建议鲁王以“皇太侄”的身份向隆武帝称臣,先联合抗清,待日后收复失地、兵进金陵,再论名分不迟。他们的眼光看到了联合的必要性和浙东独自抗清的艰难。
但以大学士张国维、督师熊汝霖、大将王之仁、国舅张国俊为首的强硬派,则坚决反对。张国维上疏强调“成功之后,入关者王”,现在论上下为时过早,担心一旦臣服,浙东政权将失去自主性,被福州遥控,最终“悔莫可逭”。熊汝霖更是直言鲁王监国乃人心所向,若浙东义军能收复杭州,便是中兴基石,其功业岂是“乘时拥戴,奄有闽越”的隆武政权可比?甚至有人激愤之下,喊出了“凭江数十万众,何难回戈相向”的狠话,不惜与隆武兵戎相见。
鲁王朱以海本人,年轻气盛,本就对屈居人下极为不甘,见朝臣争论不休,且有不少人主张尊奉隆武,一怒之下竟宣布退归藩位,返回台州,撂了挑子。虽然后来在张国维等强硬派的坚持下,鲁王又被重新请回,并最终决定拒绝接受隆武诏书,但唐、鲁之间的裂痕已深,嫌隙公开化,对峙之势已成。
“内斗内行,外斗外行……老祖宗的毛病,真是刻在骨子里了。”赵高翔放下密报,长长吐出一口浊气。他深知这种内耗的可怕,弘光朝的教训就在眼前。然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去,这混乱的局面,对他赵高翔而言,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隆武帝此刻,必然头痛无比。外部清军压力巨大,内部郑芝龙尾大不掉,如今好不容易想出的“联寇抗清”新策尚未见实效,原本指望至少能稳住后方的浙东,又跳出来争正统、闹分裂。他迫切需要有人能替他稳住东南局面,至少,不能让浙东的事情进一步恶化,更不能真的酿成内战。
而这个人,显然不可能是郑芝龙。郑芝龙的目光只盯着他的海利和福建一亩三分地,对北伐、对协调浙闽关系毫无兴趣,甚至可能乐见其乱,以便更好地挟持隆武帝。
那么,还有谁呢?
赵高翔的眼睛亮了起来。自己这个刚刚被隆武帝亲口加封的“浙江提督”,虽然是个近乎光杆的空头衔,但在法理上,却恰恰是处理浙东事务的“正管”!
“机会来了!”赵高翔猛地站起身,在书房内快速踱步,思路瞬间变得清晰无比。
给机会抓不住,是要遭报应的!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他以合法名义跳出福建、摆脱郑芝龙直接控制、前往权力真空地带(浙南、甚至有机会影响浙东)的天赐良机!
他几乎可以想象出隆武帝现在的窘境和需求:皇帝需要一个人去“经略浙江”,这个人最好不是郑芝龙的嫡系,要有一定的能力和忠诚度(至少表面如此),要能贯彻朝廷(也就是皇帝本人)联合抗清的意图,至少要稳住防线,不能让浙东的乱局波及福建,如果可能,甚至要尝试弥合与鲁王政权的关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