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暗流涌动:沧州惊变与“门”的预兆(1/2)
沧州郊外,路家秘密安全屋如蛰伏丘陵阴影的巨兽,
复合装甲伪装下藏着三线建设的历史印记,竟能抗常规火箭弹!
这座安全屋的身世远比表面看起来更复杂。
上世纪六十年代 “三线建设” 浪潮中,国家为应对复杂国际局势,在全国多地修建了众多秘密军事设施,
这座安全屋便是其中之一,
最初作为地下指挥所,承担着战略指挥的重要职责。
当时,
为了保障其隐蔽性和安全性,
选址在沧州郊外这片丘陵地带,周围植被茂密,地形复杂,不易被发现。
随着时代变迁,三线建设的部分设施
逐渐失去了原有的战略意义,路家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和雄厚的实力,将其收购。
从 1998 年开始,路家开启了对安全屋的第一阶段改造(1998-2005 年)。
这一阶段,重点是强化物理防御。负责改造的工程团队,都是业内顶尖的专家,他们深入研究了各种常规武器的攻击特点,对安全屋的墙壁、地面、顶部进行了全面加固。
采用了当时最先进的复合装甲材料,这种材料由多层不同性能的金属和复合材料组成,不仅重量轻,而且抗冲击能力极强。
为了测试防御效果,改造完成后,路家还专门进行了实弹测试,用常规火箭弹对安全屋进行正面冲击,结果安全屋毫发无损,这也为后续的使用奠定了坚实的物理基础。
2008 年,安全屋进入第二阶段改造(2008-2015 年),引入先进电子监控与反监控系统。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监控在安全防御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
路家不惜重金,从国内外引进了最先进的电子监控设备,包括高清摄像头、红外探测器、声音传感器等,实现了对安全屋内外全方位、无死角的监控。
同时,为了应对可能的电子干扰和黑客攻击,还配备了专门的反监控系统,由专业的技术人员 24 小时值守,确保监控系统的正常运行。
这些系统不仅能够实时捕捉安全屋内外的动态,还能对异常情况进行自动报警,大大提高了安全屋的安全性。
2018 年至今,第三阶段改造聚焦 “异常能量波动”,与燕京大学物理研究所联手研发 “灵锢” 力场发生器。
燕京大学物理研究所在能量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双方的合作可谓强强联合。研发团队经过无数次的实验和调试,终于成功研制出了 “灵锢” 力场发生器。
该发生器能够产生一种特殊的力场,理论上可以抑制非标准模型的能量释放。在研发过程中,团队遇到了诸多难题,比如如何精确控制力场的强度和范围,如何确保发生器在各种复杂环境下的稳定运行等。
但经过不懈努力,这些问题都一一得到解决,“灵锢” 力场发生器的性能也达到了设计要求。
此刻,
夜色浓稠如墨,
将连绵的丘陵吞进无边暗幕,连最微弱的星光都被云层碾碎,唯有风穿过松枝的呜咽在空气里流转 ——
那声音轻得像幽魂的叹息,却让周遭的寂静更显沉重。
露水凝结在枯枝上,坠落在腐叶堆里的声响被放大数倍,每一声都像敲在人心尖的细锤;
远处丘陵传来夜枭的啼鸣,那尖锐的声响刺破夜色时,
非但没带来生机,反倒让这片林地的诡谲感更甚,仿佛黑暗中正有无数双眼睛,正透过树影凝视着什么。
这种压抑感并非虚无,而是像潮湿的雾气般缠在皮肤上,连呼吸都带着冰冷的不安,让人下意识攥紧手中的武器。
周围的松柏在夜色中化作鬼魅的剪影,粗壮的树干像披甲的幽灵,细密的枝叶则在风里摇晃,投下张牙舞爪的影子 ——
有时风势稍大,枝叶摩擦会发出 “沙沙” 的声响,乍听竟像有人在暗处低语。
方才那声夜枭啼鸣刚落时,林地曾有片刻死寂,可就是这短暂的安静,却比任何声响都更让人脊背发凉,仿佛下一秒就会有未知的危险从阴影里扑出。
陆衍辰站在树影下,32 岁的侧脸在夜视仪微弱的绿光里显得格外冷峻。
作为执掌 “暗戟” 行动队三年的队长,他深灰色特战服的左臂上,“荆棘利剑” 徽章在夜色中依然醒目 ——
那枚由钛合金打造的徽章,边缘刻着细密的纹路,每一道都对应着行动队完成的一次高危任务。
“暗戟” 作为路家最精锐的特殊行动力量,选拔标准堪称残酷:
每年从路家旗下安保部队、军方特战旅中筛选候选人,经过三个月的极限测试 ——
包括在无人区单独生存 15 天、负重 50 公斤奔袭 80 公里、模拟核污染环境作业等,最终淘汰率高达 92%。
过往三年里,这支队伍曾在亚马逊雨林突袭跨国毒枭据点,零伤亡救出 12 名人质;
也曾在北极冰原破解非法武器交易网络,缴获 300 余件重型装备,每一次任务都以 “高效、精准” 着称,是路家手中最锋利的 “暗刃”。
陆衍辰能在 32 岁这样的年纪接过这支队伍的指挥权,绝非偶然。
两年前某次解救人质任务中,小队陷入恐怖分子的埋伏圈,通讯信号被干扰,队员伤亡过半。
当时作为副队长的他,仅凭指南针和地形判断,绕到敌人后方引爆备用炸药,同时用手语指挥剩余队员突围,最终不仅成功救出人质,还生擒了头目。
这场战役让他在队中树立起绝对威望 ——
队员们信任的,不仅是他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更是他在绝境中总能找到生机的敏锐洞察力,以及从不放弃任何一名队员的果断决策力。
此刻,他耳中的 AN/PSQ-42 型单兵综合通讯系统正平稳运行。
这套由美国 L-3 通讯公司研发的设备,是目前全球单兵通讯领域的顶尖产品:
骨传导耳机能过滤 95% 的背景噪音,即便是在 120 分贝的炮火声中,也能保证语音清晰度;微型喉麦则采用防干扰设计,在强电磁环境下仍能稳定传输信号。
过去一年的任务里,陆衍辰曾靠这套系统,在沙尘暴中精准接收队员的方位汇报,也在城市巷战中隔着厚重墙壁下达突袭指令。
可今晚,系统过滤掉了风啸与树影的杂音后,传来的却是队员阿杰难以抑制的惊恐声音 —— 那声音里带着明显的颤抖,甚至夹杂着急促的喘息,像极了人在直面死亡时的本能反应。
“队… 队长!”
通讯器里的电流杂音格外刺耳,阿杰的声音断断续续,每一个字都像被恐惧攥住,
“目标…
目标路屿突然苏醒!
生命体征监测仪显示,
他的心率已经飙到 210 次 / 分钟,
体温突破 40℃,各项指标…
各项指标都超过阈值 300%!
更可怕的是…
他挣脱了高分子纳米束缚带!”
说到 “挣脱束缚带” 时,阿杰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难以置信的惶恐:
“老天,
您知道那东西的强度!
咱们陆家研发了五年,
测试时用军用越野车拖拽都没断过 ——
它能承受三吨的静态拉力,
就算是大象挣扯都得费尽全力!
可路屿…
他像撕纸一样把它扯开了!”
阿杰顿了顿,似乎在平复呼吸,可下一句话却让通讯器陷入短暂的死寂:
“他醒后盯着天花板看了半分钟,
然后突然转头对我说… 他说‘门’要开了!
就在燕京!
队长,我重复一遍,‘门’的位置在燕京!”
每一个字都像重锤,狠狠砸在陆衍辰的心上。
他下意识攥紧了通讯器,指节因为用力而泛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