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7章 诸葛亮前往昌邑!(1/2)
陶谦心中一跳,知道戏肉来了。他苦笑一声,嘆了口气:“唉,老夫年迈体衰,已是风中残烛,又能有何高见只求能在这乱世之中,保全徐州一方百姓,为汉室……略尽绵薄之力,便心满意足了。只是如今北地……唉,实在是令人心忧啊。”
他话语含糊,既表达了对汉室的怀念,又透露出对北燕的恐惧。
诸葛亮闻言,並未直接反驳或劝说,而是轻轻摇动羽扇,目光变得悠远,仿佛在回忆什么:“使君可知,亮之前,常自比管仲、乐毅”
陶谦一愣,不知他为何突然说起这个,只得应和道:“军师大才,天下共知。”
诸葛亮摇摇头,语气带著一丝慨然:“管仲辅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乐毅扶持弱燕,连下齐国七十余城。此二人,皆乃顺应时势,匡扶正义之典范。然,亮如今方知,比起他们,尚有更值得效仿之先贤。”
“哦不知军师所指是”陶谦好奇道。
“乃光武皇帝,云台二十八將之首,邓禹邓仲华!”诸葛亮声音清朗,带著一股力量,“昔王莽篡汉,天下大乱,群雄並起。光武皇帝起於微末,兵不过数千,將唯冯异、耿弇等寥寥数人。然,邓仲华慧眼识珠,认定光武乃真命之主,毅然相隨,建言『延揽英雄,务悦民心』,助光武由弱至强,终成中兴大业!”
他目光灼灼地看向陶谦:“陶使君!如今偽燕篡逆,犹如昔日王莽!陛下虽暂居江东,然乃光武之血胤,汉室之正统!更兼仁德聪慧,有中兴之志!此正是我辈臣子,效仿邓禹,匡扶社稷,名垂青史之时也!使君乃汉室老臣,德高望重,坐拥徐州雄兵坚城,岂能坐视国贼猖獗,而徒自哀嘆乎”
一番话语,引经据典,直接將当前的局势与光武中兴相比,將刘冲比作刘秀,將陶谦比作可供选择的“邓禹”,既点明了巨大的机遇,也暗含了若不抓住机遇便会错过青史留名的警示。
陶谦被他这番话震得心神激盪,老脸泛红,呼吸都急促了几分。他身旁的曹豹眼中异彩连连,显然极为认同。而糜竺等人则面露沉思。
“可是……北燕兵锋之盛……”陶谦仍有顾虑。
诸葛亮羽扇一顿,语气转为沉静:“使君所虑,亮岂能不知然,请看今日之北燕,其势虽盛,然其北有草原诸部需安抚,西有冉閔、吕布未平,內部整合亦非一日之功。其若贸然南下,师出无名,必遭天下共击!反观陛下,据长江天堑,得江淮曹操为屏障,若再得使君徐州之助,东西连横,南北呼应,何惧北燕一隅之贼而且,亮不日將出使豫州!採访袁绍,袁绍因为张世豪之兵失去冀州,与张世豪断不可能联合,只能为死敌,再加上张世豪南下,袁绍直面,袁绍必然会携二州之力,对天子称臣,以为援助,如此天下如此多力量,使君还怕什么”
诸葛亮站起身,对著陶谦郑重一揖:“亮,恳请使君!为汉室计,为徐州百姓计,亦为使君身后清名计,明辨忠奸,旗帜鲜明,上表归附朝廷,共討国贼!陛下有言,若得使君相助,必不负使君忠义,当表奏使君为大司马,封彭城公,世镇徐州!”
“大司马……彭城公……”陶谦听著诸葛亮的一番分析已经心动,又听到要表奏他为大司马,封彭城公,世镇徐州,陶谦喃喃重复著这两个极具诱惑力的词,心中天人交战。诸葛亮的话,句句敲在他的心坎上,既点燃了他心中残存的忠义之火,也为他指明了保全家族利益的康庄大道。
他看著眼前这位目光清澈、智珠在握的年轻人,又想起北方那个霸道强势的燕国公,最终,心中的天平渐渐倾斜。
他颤巍巍地站起身,对著诸葛亮,也对著曲阿的方向,深深一拜,老泪:“陛下不以老臣昏聵,遣军师亲至,谆谆教诲,如拨云见日!老臣……老臣陶谦,愿奉陛下为正朔,率徐州上下,效忠汉室,共討国贼!”
此言一出,厅內气氛为之一变。曹豹率先拜倒:“主公英明!”糜竺等人见状,也纷纷躬身表示服从。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