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6章 红岩(2/2)
· 周铭 的绘画天赋被用来默记地形和人物肖像。
· 他们学习的不是战斗,而是沉默、忍耐、以及如何在刀尖上行走。
---
第二幕:炼狱之火
由于一次意外(或许是团队传递情报时被盯梢,或许是叛徒的出卖),他们中的部分成员,比如江淮、林珂、雷震,不幸被捕,被关进了渣滓洞集中营。
· 人间地狱: 他们亲身经历了这里的一切:狭窄潮湿的牢房、发霉的饭食、无休止的提审。他们看到了成岗在狱中坚持写作《挺进报》,听到了隔壁女牢江姐遭受酷刑时传来的压抑闷哼,见识了华子良长达数年的装疯卖傻。
· 意志的考验: 特务头子徐鹏飞亲自审讯。他并不总是咆哮,有时会带着伪善的笑容,试图用亲情、自由、甚至团队其他成员的安危来瓦解他们的心理防线。
· 江淮 依靠着与同伴们复杂而牢固的“联系”作为精神支柱,抵御了这种分化。
· 林珂 用逻辑构筑心理防线,将所有酷刑视为需要破解的“难题”。
· 雷震 则用纯粹的肉体去硬抗,将怒吼压在喉咙里。
· 狱中斗争: 在狱中党组织的秘密领导下,他们参与了绝食斗争、传递消息、甚至在放风时用暗语交流。他们亲眼见证了何为“只要骨头硬,打断骨头还有筋!”的革命气节。江姐那句“竹签子是竹子做的,共产党员的意志是钢铁!”在他们听来,不再是书本上的文字,而是血淋淋的现实和震耳发聩的呐喊。
---
第三幕:黎明之前
狱外的团队成员(如 沈渊、苏玖玖、李慕白 等)想尽一切办法营救。他们利用尚存的联络渠道,冒着暴露的风险传递狱内情报,甚至策划了冒险的劫狱计划,但因敌人看守严密而失败。
1949年11月,胜利的炮声隐约可闻,但集中营内的气氛却愈发恐怖。大屠杀的阴影笼罩下来。
· 最后的嘱托: 在最后的日子里,许云峰、江姐等人在赴死前,将未竟的理想与对未来的期望,以一种无声的方式传递给了这些年轻的、来自“异世界”的见证者。
· “狱中八条”的见证: 他们或许成为了那份用生命换来的、饱含血泪的党的教训——《狱中八条》(防止领导成员腐化,加强党内教育和实际斗争锻炼等)的间接见证者,感受到了先烈们在生命最后时刻对组织的赤诚与忧虑。
· 突围与牺牲: 在大屠杀开始的混乱之夜,部分团队成员可能凭借特殊能力(如 伊丽莎白 在黑暗中的视觉、汐 对水道的感知)找到了一丝缝隙,带领极少数难友(或许是 小萝卜头 这样的孩子)艰难突围,但更多的人,包括他们敬仰的英烈,倒在了黎明之前。
---
尾声:红岩永铸
时空的波动,在歌乐山下的枪声与呐喊声中,在即将到来的胜利曙光里,悄然降临。
回归现代,那渣滓洞的阴冷、刑讯室的残酷、英烈们坚定的眼神、以及就义前高唱《国际歌》的悲壮……如同滚烫的烙印,深深烙在每个人的灵魂深处。
他们带走的,不是武功秘籍或超凡异能,而是一种对“信仰”二字最沉重、最深刻的理解。那是一种可以超越肉体痛苦、超越死亡恐惧的、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
江淮看着身边这些共同经历了炼狱考验、从尸山血海中爬出来的同伴,他们之间那些“扭曲”的情感,在如此纯粹和极致的理想与牺牲面前,仿佛被淬炼得更加深沉与牢固。
他们的红岩之旅,是一场灵魂的洗礼。他们未能改变历史,却让历史改变了他们。那面用鲜血染红的岩石,将永远矗立在他们心中,提醒他们,曾经有人那样活过,那样爱过,那样为了信仰,从容赴死。
(红岩世界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