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救命!老扁把我逼成战国医学卷王 > 第146章 瞳孔观察:颅内损伤的无声信号

第146章 瞳孔观察:颅内损伤的无声信号(2/2)

目录

林越的手机在王小二回来后,充上了应急电池,电量恢复到了15%,暂时不用再担心没电的问题。他又一次用手电筒照射王石头的瞳孔,仔细观察:“左眼瞳孔直径四毫米,对光反射比刚才灵敏了点;右眼还是三毫米,反射正常。两侧不对称的差距缩小了,说明颅内压在下降,有效果!”

听到这话,周围的士兵们都松了口气,王小二更是激动得差点哭出来:“太好了!石头哥有救了!林郎中,谢谢你!”

赵括也凑过来看了一眼,虽然还是看不懂瞳孔的变化,但看到大家都松了口气,他也跟着放下心来。“林郎中,你歇会儿吧,我来看着布巾,你都忙了快一个时辰了,肯定累了。”他说着,就拿起一块布巾,学着李小丫的样子浸湿拧干,虽然动作有点笨拙,却很认真。

林越摇了摇头,坐在旁边的一块平石头上,却没放松警惕:“再观察一个时辰,等颅内压稳定下来,瞳孔恢复对称,才能稍微放心。之前我遇到过一个患者,也是头部受伤,一开始瞳孔变化好转,结果因为太早放松观察,没发现后续的颅内出血,最后还是没救回来。这次不能再犯同样的错。”

他想起那个患者,心里还是有点遗憾——要是当时能多观察一会儿,要是能更谨慎一点,或许就能救回来。从那以后,他对头部损伤的患者总是格外小心,观察时间至少保证两个时辰,确认病情稳定后才会调整方案。

王小二坐在王石头身边,握着他的手,小声地跟他说话:“石头哥,你还记得吗?上次你教我打靶,我总打不准,你还骂我笨,说我再练不好,就不让我跟你一组。现在我打靶已经能十中八了,你快醒醒,看看我的进步啊……”

他的声音很轻,却带着满满的真诚,周围的士兵们都安静下来,没人说话,只有风吹过碎石的“沙沙”声,和李小丫换布巾的“哗啦”声。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又一个时辰快到了。林越再次观察王石头的瞳孔——左眼瞳孔已经缩小到三毫米,和右眼一样大,对光反射也恢复了灵敏,两侧完全对称!“太好了!瞳孔恢复正常,颅内压应该稳定了!”

就在这时,王石头的手指突然动了动——先是小指轻轻颤了一下,然后是无名指,接着整个右手都轻微地动了起来。李小丫最先发现,激动地喊起来:“林郎中!你快看!王石头哥的手动了!他有反应了!”

林越赶紧凑过去,轻声喊:“王石头?能听见我说话吗?要是能听见,就再动一下手指。”

王石头的手指又动了动,这次更明显了。他的眼皮也开始轻轻颤动,像是在努力睁开。过了大概三分钟,他的眼睛慢慢睁开了一条缝,眼神还有点模糊,像是蒙了层雾,他看了看周围的人,嘴唇动了动,发出沙哑得像砂纸摩擦的声音:“水……我想喝水……”

“别喝水!现在还不能喝!”林越赶紧拦住想递水的赵括,“他刚苏醒,颅内压虽然稳定了,但还没完全恢复,喝水可能会引起呕吐,呕吐时颅内压会突然升高,有风险。再等半个时辰,等他意识完全清醒,能正常说话了,再少量喂点温水,一次不能喝太多。”

王石头虽然有点疑惑,但还是点了点头,闭上眼睛休息了一会儿。再次睁开时,他的眼神清晰了不少,也能认出人了。他看着自己被垫高的身体,又摸了摸头上的布巾,疑惑地问:“我……我咋会在这里?头好疼……我不是在砸石头吗?”

“你被石锤砸到后脑勺了,昏迷了快三个时辰,幸好林郎中救了你。”赵括蹲下来,语气里满是愧疚,“之前是我太急躁,只想着工事,没考虑到你的安全,对不起。”

王石头愣了愣,慢慢想起了当时的情况——石锤砸头的剧痛,身体倒地的失重感……他看着林越,感激地说:“林郎中,又麻烦你了,每次我出事,都是你救我。”

“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林越笑了笑,“再休息半个时辰,要是没恶心、头晕的感觉,我们就把你抬回医疗帐,再做个详细检查,确保没后遗症。不过最近半个月,你可不能再砸石头了,得让脑子彻底恢复。”

王石头点点头,没再多说,闭上眼睛继续休息。阳光慢慢西斜,采石场的温度降了下来,风吹过,带着点凉爽的气息。林越看着王石头平稳的呼吸,心里满是欣慰——幸好当时阻止了移动,幸好坚持了冷敷和观察,不然结果可能就完全不一样了。

第四节 石锤藏谋

王石头在医疗帐里休养了两天,恢复得很快。第一天还只能躺在床上,第二天就能下床慢慢走动,头也不疼了,吃饭、说话都跟平时一样,林越每天检查他的瞳孔,都很正常,没有任何后遗症。

赵括每天都会来看他,有时候带点新鲜的水果,有时候跟他聊工事的进度——因为王石头受伤,工事进度确实慢了两天,但士兵们都很努力,估计再过三天就能完工。“等你好了,就去后勤帮忙吧,不用再去采石场砸石头了,太危险。”赵括笑着说,语气里满是关心。

王石头却摇了摇头:“不行啊将军,采石场的活我熟,换别人可能没那么快,我好了就去采石场,保证不耽误进度。”

林越看着两人的对话,笑着没说话。他刚整理好药箱,准备去其他帐篷看看其他伤兵,王小二突然跑了进来,手里拿着个东西,脸色发白,呼吸急促:“林郎中!石头哥!你们快看看这个!我发现个怪事!”

他手里拿着的,是一把石锤——正是之前砸中王石头的那把。石锤的锤头还沾着点碎石屑,手柄是用硬木做的,看起来跟普通石锤没区别。可王小二指着手柄的末端,声音发颤:“你们看这里!有个刻字!我今天去采石场收拾工具,看到这把石锤放在角落里,觉得手柄有点不对劲,仔细一看,发现了这个!”

林越和王石头凑过去一看,只见手柄末端的木纹里,刻着一个小小的“楚”字——刻得很深,显然是故意刻上去的,只是平时被手握着,不仔细看根本发现不了。

“这……这不是咱们营里的石锤!”王石头的脸色瞬间变了,他拿起石锤掂量了一下,“咱们营里的石锤都是统一打造的,手柄上刻的是‘赵’字,而且重量比这个轻半斤左右!这个石锤又重又硬,更像是专门用来打人的,不是干活的!”

林越心里“咯噔”一下,接过石锤仔细看——锤头的边缘很锋利,不像干活的石锤那样圆润,而且锤头和手柄的连接处,用的是楚军常用的榫卯结构,跟赵军的石锤完全不一样。“这是楚军的石锤!怎么会出现在咱们的采石场?”

赵括的脸色也沉了下来,他接过石锤,手指摸着那个“楚”字,眼神里满是怒火:“肯定是楚军的间谍混进了营里!把咱们的石锤换了,故意用这把重石锤,就是想让人在干活时出意外,耽误工事进度!”

林越皱起眉,转头问王石头:“你再仔细想想,当时你脚下的碎石为什么会突然滑动?是本来就不稳,还是有其他原因?比如有人碰了你,或者碎石被动过手脚?”

王石头闭上眼睛,仔细回忆当时的场景——他当时站的位置,是自己提前踩实的,碎石堆很稳,他还特意踩了好几下,确定没问题才开始砸石头。可就在他挥锤的瞬间,感觉有人在自己的后腰上轻轻推了一下,力度不大,但刚好让他失去平衡。“对了!我当时感觉后腰被人推了一下!当时采石场人多,声音又大,我还以为是哪个弟兄不小心碰到的,没在意!现在想想,肯定是有人故意推我的!”

“这么说,不是意外!是阴谋!”赵括的拳头攥得咯咯响,“楚军知道咱们在赶工事,就派间谍混进来,故意推王石头,让他被楚军的石锤砸伤,想让咱们以为是意外,既少了个得力的士兵,又能耽误工事进度,等咱们工事没修好,他们就趁机偷袭!”

林越点点头,心里的思路越来越清晰:“那个推王石头的间谍,肯定还在采石场或者工事附近的士兵里。他不敢用太明显的手段,怕被发现,所以才用‘推一下’和‘换石锤’这种隐蔽的方法,想把意外做得天衣无缝。幸好王石头只是颅内压升高,没有生命危险,不然咱们不仅会损失一个士兵,还会被蒙在鼓里,等楚军偷袭时就麻烦了。”

“那现在怎么办?要不要立刻搜查所有士兵,找出间谍?”赵括急着问,心里满是愤怒。

“不用急,现在搜查,间谍肯定会狡辩,说不定还会趁机逃跑。”林越笑了笑,眼神里带着一丝狡黠,“我们可以假装不知道这是阴谋,继续按原计划修工事,甚至故意放慢进度,让间谍以为阴谋得逞,给楚军传递‘工事进度严重拖延’的假消息。同时,我们暗中加强采石场和工事附近的巡逻,尤其是晚上,盯着那些形迹可疑的人,一旦发现间谍和楚军联系,就立刻控制。等楚军以为我们没防备,真的来偷袭时,我们再设下埋伏,一网打尽!”

赵括眼前一亮,拍着林越的肩膀:“好主意!还是你想得周全!不仅能找出间谍,还能打楚军一个措手不及!”

王石头也激动地说:“我也能帮忙!我可以假装还没完全恢复,每天去采石场待一会儿,观察有没有可疑的人。那个推我的人,我虽然没看清脸,但肯定有印象,说不定能认出来!”

接下来的三天,营里按计划行事。表面上,士兵们还是按部就班地修工事,进度看起来比预期慢了不少,士兵们也偶尔议论王石头的“意外”受伤,抱怨工事不好修;暗地里,赵括加派了巡逻兵,在采石场和工事附近的隐蔽处设了岗哨,密切观察每一个士兵的动向。

果然,到了第五天晚上,负责盯梢的士兵报告——有个负责给采石场送水的后勤兵,偷偷摸摸地在营外的大树下跟一个黑衣人接头,还递了张纸条!

“来了!”赵括立刻召集士兵,在营外的必经之路设下埋伏。黑衣人拿到纸条后,刚要往楚军营地跑,就被埋伏的士兵抓住了。经过审问,黑衣人承认自己是楚军的信使,纸条上写着“赵军工事进度缓慢,士兵受伤,可于明日凌晨偷袭”。而那个后勤兵,就是混进营里的间谍,推王石头、换石锤都是他干的!

第二天凌晨,楚军果然按照计划来偷袭,却正好钻进了赵括设下的埋伏圈。赵军士兵早有准备,一阵箭雨过后,楚军死伤惨重,剩下的也都成了俘虏,连带队的将领都被赵括亲自活捉了。

战斗结束后,赵括看着被俘的楚军将领,笑着对林越说:“这次多亏了你!要是没有你发现王石头的瞳孔异常,救了他,我们就不会发现石锤上的‘楚’字,更不会识破楚军的阴谋,这场仗也打不了这么漂亮!你这双‘火眼金睛’,比咱们的斥候还管用!”

林越笑了笑,看着远处正在采石场忙碌的王石头——他已经完全恢复,正挥着新的石锤砸石头,动作比之前更有力。阳光洒在他身上,带着温暖的光芒。

林越想起现代医学老师说过的话:“眼睛不仅是看东西的器官,更是诊断的工具。每一个细微的变化,都可能藏着生死攸关的信息,只要细心观察,就能发现真相。”现在他终于明白,这句话不仅适用于治病救人,更适用于守护更多人的安全。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