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 第321章 中医的智慧

第321章 中医的智慧(1/2)

目录

就在AI“先知”统筹的全球特效药研发进入白热化阶段,数种候选药物在临床试验中展现出希望但也伴随着不同程度副作用的时候,一个被主流现代医学一度忽略的方向,在渝州,这个“天柱”计划的核心地带,悄然绽放出令人惊异的光芒。

苏晚晴在协调全市抗疫资源时,注意到一个被淹没在海量数据中的细节:渝州几个老城区,尤其是那些保留了传统中医药堂和养生习惯的社区,“蚀骨热”的重症转化率和死亡率,显着低于全市平均水平。起初,这被归因于人口结构或偶然因素,但随着数据积累,差异已经无法用巧合来解释。

她立刻将这个发现同步给了书院。林见鹿敏锐地抓住了这条线索。

“我们一直在用‘宇宙语’解析病毒的物理结构,试图找到一把能撬开它的‘钢钎’,”林见鹿在内部会议上指出,“但也许,我们忽略了另一种可能性——不是强行撬开,而是从内部‘化解’它。中医的哲学核心,‘扶正祛邪’,讲究的是调整人体自身的平衡,让环境不再适合‘邪气’生存。这或许与‘宇宙语’中关于能量场与生命系统平衡的理论,存在某种深层的共通。”

这个想法,让习惯了分子层面精准打击的陈默直挠头。“鹿哥,中医?那玩意儿……太玄乎了吧?阴阳五行,怎么量化?怎么用数学模型表达?”

“正因为难以量化,才可能蕴含着我们忽略的维度。”林见鹿沉声道,“别忘了,‘宇宙语’本身也带有强烈的‘艺术’和‘创造’属性,它或许能成为沟通现代科学与古老智慧的桥梁。”

他立刻做出部署:一方面,请苏晚晴在渝州组织最顶尖的中医大家(包括一些精通古老养元功法的隐士),成立一个特别研究小组;另一方面,让陈默带领团队,尝试用“宇宙语”的能量和信息模型,去解析和表达中医理论中的“气”、“经络”、“阴阳平衡”等核心概念。

起初,合作进行得磕磕绊绊。

一位须发皆白、人称“叶老”的老中医,看着陈默在全息屏幕上画出的、试图描述“卫气”运行的能量流拓扑图,捋着胡须,眉头紧锁:“小伙子,你这图画得是挺花哨,但‘气’不是这么死板的东西,它如雾如露,流动变化,讲究个‘神’与‘意’……”

陈默则对着叶老口中“风寒束表,邪热壅肺”的辨证,抓耳挠腮:“老爷子,您能不能给个准话,到底是哪种病毒受体被占据了?炎症因子风暴的阈值是多少?”

沟通的壁垒,如同天堑。

转机出现在一次意外的尝试。叶老在为一个病情危重的“蚀骨热”患者进行针灸辅以养元功导引时,陈默团队恰好用最新升级的、融合了意识波动监测的“宇宙语”传感器,记录了整个过程。

数据显示,当叶老凝神运针,配合特定的呼吸吐纳和意念引导时,患者体内的能量场(以热辐射、生物电和微弱光子等形式呈现)发生了极其有序的重组!一些原本因病毒侵蚀而陷入“迟滞”或“混乱”的能量节点被重新激活,形成了新的、稳定的循环通路。更重要的是,这种能量场的重组,并非强行驱逐病毒,而是仿佛改变了病毒赖以生存的“内部环境”,使其复制效率和毒性显着下降!

“我的天……”陈默看着那美妙得像交响乐谱般的能量流重组数据,目瞪口呆,“这……这他妈不就是用‘意识’和‘能量’在进行微观层面的‘环境工程’吗?!比我们设计的任何分子药物都……都更‘系统’!”

这次发现,打开了全新的大门。

研究小组调整了方向。他们不再试图生硬地翻译中医术语,而是聚焦于“效果”。叶老等中医大家负责提供经过千百年验证的、针对“瘟疫”的方剂和导引功法,而陈默团队则利用“宇宙语”模型和现代仪器,去分析这些方剂中草药成分的协同作用机制,以及导引功法对人体能量场和免疫系统的具体调控途径。

奇迹般的融合开始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