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危中寻机(2/2)
他盯着沈渊:“动用一切资源,包括李老那边可以协调的国家级网安力量,对我们的整车电子电气架构、所有控制器、传感器、通信模块,进行一次彻底的‘体检’和‘加固’。我要我们的车,在未来能够免疫‘幽灵钥匙’这个级别的手段!”
沈渊感受到了林见鹿的决心,重重点头:“我亲自负责‘净土计划’!就算把G9的线束全部重新设计,也要把这个漏洞堵上!”
***
接下来的七十二小时,见鹿科技的公关和市场团队,向外界展示了一场教科书级别的危机转化战役。
首先引爆的,是一个名为《钢铁之躯:解密G9生死瞬间的“灵犀堡垒”》的十分钟三维动画纪录片。视频用震撼的视觉效果,细致拆解了G9的白车身结构,展示了那超过70%的超高强度钢和热成型钢的应用,以及独创的“多路径传力”和“笼式乘员舱”设计。视频最后,将事故中严重变形但核心结构完整的车架,与三维模型进行对比,那种真实的冲击力,让所有观看者为之动容。
“我的天!这A柱是真的硬!”
“这哪里是车,这是移动的堡垒啊!”
“以前总觉得碰撞测试是演戏,这次是实打实的实战啊!”
“就冲这个安全性,这车我粉了!”
紧接着,一系列第三方权威解读陆续放出。一位国内德高望重的中国工程院院士,在采访中高度评价了G9的被动安全设计,称其“代表了国内汽车工业在安全领域的最新高度和严谨态度”。一位曾在欧洲某顶级品牌负责安全研发的资深工程师(现被见鹿挖来),则用更加工程化的语言,解读了那0.3秒系统反应的背后,是海量数据训练和尖端算法支撑的结果。
与此同时,见鹿科技的官方渠道发起了“**安全,是最大的豪华**”主题活动。他们宣布,将把事故中那台G9测试车的残骸(经过家属同意和处理),进行永久性展示,用以纪念逝去的工程师,并时刻提醒自身安全重于泰山。
最让业界瞠目结舌的是,林见鹿在一次公开演讲中,掷地有声地宣布:“即日起,所有见鹿科技量产车型,将自愿接受更严苛的、超越全球现有标准的‘见鹿安全标准’测试,包括更高速的侧面柱碰、更复杂的翻滚测试等,并将测试数据选择性公开!我们欢迎全社会监督!”
这一系列组合拳,拳拳到肉,精准地抓住了公众对安全的核心关切。舆论彻底反转,“见鹿安全”四个字,以一种意想不到的方式,深深烙印在了消费者心中。G9的预订订单不仅完全恢复,甚至迎来了一波报复性增长!许多原本观望的用户,正是因为这次极端事故中展现出的卓越安全性,最终选择了下单。
“因祸得福”这个词,几乎成了媒体描述见鹿科技时最常用的词汇。
然而,就在见鹿科技上下沉浸在反击成功的喜悦中时,沈渊那边的“净土计划”,却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碍。
深夜,中央研究院的地下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沈渊盯着屏幕上复杂的代码和电路图,眉头紧锁。
“老大,还是不行。”一个顶着鸡窝头、眼圈发黑的年轻工程师瘫在椅子上,有气无力地说,“我们按照‘幽灵钥匙’的特征,反向加固了所有的EcU(电子控制单元)通信协议和底层驱动,理论上应该能屏蔽掉这类微弱指令注入。但是……”
“但是什么?”沈渊追问。
“但是我们在模拟测试中发现,有一个非核心的、用于车辆otA(空中升级)状态监测的辅助通讯模块,其固件存在一个极其隐蔽的后门……这个后门的设计风格,不像是‘幽灵钥匙’那种暴力植入,更像是一种……一种预先埋设的‘逻辑炸弹’。”年轻工程师的声音带着一丝恐惧。
“预先埋设?”沈渊的心猛地一沉,“供应商是谁?”
“德国‘科林微电子’。”年轻工程师报出一个名字,“他们是全球知名的汽车芯片供应商,我们这个模块的主控芯片就是他们提供的。”
科林微电子?这家公司表面上与磐石集团毫无瓜葛,甚至是见鹿科技多个部件的供应商之一。
沈渊立刻调取了与科林微电子的所有合作记录和芯片采购清单。一个可怕的发现让他后背瞬间被冷汗浸湿——存在后门的这个辅助通讯模块的芯片批次,恰好是在“首撞风波”发生前三个月,也就是G9测试车量产前夕,科林微电子以“产能紧张,临时调剂”为由,推荐给见鹿科技使用的“替代型号”!
不是外部入侵?
而是……**供应链预埋**?!
一个更阴险、更防不胜防的陷阱,早在数月之前,就已经悄无声息地埋在了见鹿科技的核心产品之中!那个异常的加速信号,可能根本不是什么“幽灵钥匙”的直接攻击,而是这个预埋的后门,在特定条件下被远程悄然激活的结果!
对手的狡猾和狠毒,远超想象!他们不仅动用国家级黑客工具,更是将陷阱埋在了看似无辜的供应链环节!
沈渊立刻拨通了林见鹿的电话,他的声音因为震惊和愤怒而微微颤抖:
“林总……我们可能都错了。攻击的来源,或许不是外部网络,而是……我们车上的,**一颗‘合法’的芯片**。”
电话那头,林见鹿的呼吸骤然一窒。
刚刚因为舆论反转而稍稍明朗的天空,再次被更浓重的阴云笼罩。一场围绕供应链安全、涉及更深层次信任的战争,才刚刚露出它冰山一角的狰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