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重生 > 重生2004,系统助我人生开挂 > 第163章 少年班

第163章 少年班(2/2)

目录

他环视所有少年:“在这里,我希望你们首先关注的,是你们自己内心的‘问题’,是那种让你们茶饭不思、辗转反侧的疑惑和好奇。至于未来你们是否选择见鹿,那是你们长大后自由的决定。我们提供的,只是工具和地图,探索的方向,由你们自己掌握。”

另一个叫苏茜的女孩,文文静静,却对量子纠缠的哲学意义充满了迷思,她怯生生地问:“林老师,我觉得很多问题课本上没有答案,甚至老师也说想这些没用,我…是不是在浪费时间?”

“苏茜,”林见鹿的声音变得格外温和,“人类最伟大的进步,往往始于那些看似‘无用’的问题。牛顿思考苹果为什么下落,在当时看来,比研究如何种出更好的苹果‘无用’得多。请务必珍惜和保护你的这种‘无用’之思,它可能比任何确定的答案都珍贵。”

他还遇到了一个叫王启航的少年,逻辑思维超强,却沉迷于用数学公式推导武侠小说里的武功招式威力,并试图设计一个“武侠宇宙物理规则体系”。众人都觉得这孩子有点“不务正业”,林见鹿却听得津津有味,并鼓励他:“将抽象的数学与具象的文学想象结合,这是非常棒的跨界思维!也许未来,你能创造出全新的叙事引擎或者游戏逻辑。”

这场对话,彻底打破了少年们对“大科学家”、“大企业家”的刻板印象,也初步建立了彼此间的信任。

“逐日计划”的课程设置更是别具一格。没有固定的教材和课表,取而代之的是“项目牵引制”。来自见鹿科技和合作高校的导师们(包括“蓝色弹弓”的几位怪才)提出一系列开放性的、跨学科的挑战课题,例如:

* “设计一个算法,让‘鹿鸣’能理解并生成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

* “从生物神经网路出发,构思一种新型的计算机架构。”

* “如何用物理原理解释《山海经》中异兽的形态与能力可能性?”

* “为未来的火星城市,设计一套去中心化的资源管理系统。”

少年们根据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课题,组成小组,导师们只提供必要的资源引导和思维启发,绝不灌输标准答案。他们被鼓励去查阅最前沿的论文,使用见鹿科技提供的实验设备(在安全指导下),甚至申请调用“灵犀云”的算力进行模拟。

陈星衍选择了一个极具挑战性的课题——“探索基于拓扑绝缘体材料的低功耗晶体管可能性”。他大部分时间都泡在实验室和代码里,眉头紧锁,偶尔会因为一个计算结果的偏差而暴躁,也会因为一丝微小的进展而欢呼雀跃。沈渊偶尔会过来,不是指导,而是和他一起推导某个复杂的方程,两人在白板上写满密密麻麻的符号,仿佛忘年交。

苏茜则对“量子意识”的假说产生了兴趣,她不仅研读物理资料,还主动找来了认知科学和哲学的书籍,她的笔记上充满了物理公式、哲学思辨和充满想象力的草图。周薇看到后,特意安排她与北大研究认知科学的教授进行了一次视频交流,小姑娘激动得满脸通红。

王启航的“武侠物理”项目,起初被其他一些更“正统”的少年暗自嘲笑。但他不为所动,在一位对复杂系统感兴趣的数学导师的引导下,他竟然真的建立了一套基于图论和动力学系统的“招式相互作用模型”,虽然离实用甚远,但其展现出的建模能力和想象力,让那位导师啧啧称奇。

当然,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有少年因为课题进展缓慢而沮丧哭泣;有小组因为思路不同而发生激烈争吵;也有人对跨学科知识的广度感到吃力,萌生退意。营地配备了专业的心理辅导员和学业规划师,及时进行疏导和帮助,确保压力保持在积极区间。

林见鹿虽然事务繁忙,但每月都会抽出一天时间,来到“逐日营地”,不讲课,只是和少年们一起吃饭、聊天,听他们分享最近的奇思妙想或烦恼。他对这些思维的珍视,潜移默化地滋养着这片智慧的苗圃。

几个月后的一个傍晚,林见鹿和周薇再次来到营地。夕阳的余晖洒在草地上,他们看到陈星衍和苏茜正坐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什么,陈星衍在白板上画着电路图,苏茜则在旁边写着波动方程,两人试图将量子效应引入陈星衍的拓扑晶体管设计中来解决一个瓶颈问题。而不远处的沙盘边,王启航正手舞足蹈地向几个同伴演示他最新的“降龙十八掌能量场分布模拟”……

周薇看着这一幕,眼中闪烁着感动的光芒:“见鹿,我现在开始明白你的远见了。这里孕育的,不仅仅是未来的科学家,更是一种打破壁垒、自由创造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或许才是我们生态最宝贵的养分。”

林见鹿微笑着点头,目光深邃地望向远方落日的方向:“是啊,薇姐。你看他们,像不像一颗颗刚刚点燃的新星?我们现在能做的,就是尽力为他们扫清障碍,让他们的光芒,将来能照亮我们此刻还无法想象的黑暗地带。这笔投资,价值连城。”

“见鹿少年班”,这颗被精心埋下的种子,正在悄然吸收养分,等待着在未来某个时刻,破土而出,以其独特而耀眼的光芒,惊艳整个世界。这步棋,超越了常规的商业竞争,直指未来数十年科技格局的根基。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