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6章 国家的支持(2/2)
“在**设计端**,我们依托收购的海外团队和国内研发力量,聚焦移动计算和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等优势领域,力争用三到五年时间,在能效比和特定场景性能上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并积极探索下一代颠覆性架构。”
“在**制造端**,我们主张‘两条腿走路’。一方面,与国内现有代工厂深度绑定,共同研发,提升其工艺水平和产能;另一方面,我们建议由国家牵头,企业参与,共同投资建设**专注于特色工艺和先进封装**的晶圆厂,先在这些虽然不是最尖端、但市场广阔且同样存在‘卡脖子’风险的领域实现突破,积累经验,锻炼队伍。”
“在**产业链协同**方面,我们愿意开放‘烛龙’的设计平台和接口,与国内的EdA工具、Ip核、材料、设备企业深度合作,帮助他们进行产品验证和迭代,共同打造一条‘去A化’(去美国化)的、安全可靠的供应链。”
林见鹿的论述,没有回避困难。他坦诚地指出了在先进制程设备、高端人才、核心Ip等方面面临的巨大差距和封锁风险,但也明确提出了以“特色工艺”和“系统级创新”作为近期突破口,逐步向先进制程渗透的务实路径。
“我们深知,这是一场持久战,需要巨大的、持续的投入,甚至要容忍一定阶段的亏损和失败。”林见鹿最后总结道,语气无比诚恳,“但我们也坚信,这是我们必须攀登的科技高峰。‘烛龙’愿意成为这场长征中的一名尖兵,但我们更需要国家在**政策导向、资金投入、以及整合产业链资源**方面,给予坚定不移的支持。”
整个汇报过程,林见鹿逻辑清晰,数据扎实,既有宏大的战略视野,又有具体可行的实施路径,更难得的是那份与年龄不符的沉稳与务实。
在他讲述的过程中,几位大基金的领导始终凝神静听,不时低头记录,偶尔交换一下眼神。
汇报结束后,王副主任没有立刻表态,而是沉吟了片刻,然后看向林见鹿,问出了一个关键问题:“如果大基金决定支持‘烛龙’,你们计划如何用好这笔钱?又如何确保国家资金的安全和效益?”
林见鹿早已料到会有此问,他从容应答:“我们建议,大基金的资金,可以以**优先股**或**可转换债券**的形式注入,并派驻董事,参与重大决策监督。资金将严格按照我们提交的规划,主要用于**核心技术研发、高端人才引进、以及战略性产能建设**。我们会建立透明的资金使用和项目进展报告制度,定期向大基金汇报。我们欢迎监督,也愿意用未来的技术和市场成果,来回报国家的信任。”
他的回答,既体现了对资本的尊重,也展现了对自身技术和团队的强大自信。
会谈持续了近三个小时。结束时,王副主任与林见鹿用力地握了握手,虽然依旧没有给出明确的承诺,但他眼中流露出的赞赏与期许,已经说明了一切。
一个月后,经过严格的内部评审和流程,“烛龙半导体”正式接到通知:**国家大基金决定,联合几家国有背景的战略投资机构,共同向“烛龙半导体”进行首轮战略注资,金额高达两百亿元人民币!**
这个消息,如同一声春雷,瞬间震动了整个中国科技界和产业圈!
这不仅是对“烛龙半导体”技术和团队的认可,更是**国家层面对于林见鹿所倡导的“全产业链攀登”战略路径的明确背书**!
潜龙的雄心,与国家的意志,在这一刻,实现了历史性的交汇。“烛龙半导体”这艘刚刚启航的巨轮,被注入了最强大的国家动力,它将承载着打破国外垄断、攀登半导体科技树顶峰的希望,驶向那片充满挑战与机遇的深蓝海域。属于“烛龙”的时代,伴随着国家的鼎力支持,正式拉开了波澜壮阔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