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章 招聘奇才(2/2)
**第二位奇才,则有些戏剧性。她叫姜芸,是林见鹿从一家国内顶尖互联网公司的离职候选人名单中发现的。**
姜芸拥有光鲜的履历:顶尖大学计算机硕士,在校期间成绩优异,毕业后直接进入那家互联网巨头,负责核心数据库的研发。但她提交离职申请的理由却很特别——“当前工作缺乏技术挑战性,个人对操作系统底层架构与分布式系统融合方向有浓厚兴趣。”
这引起了林见鹿的注意。他亲自飞往上海与姜芸见面。
与方擎的内敛不同,姜芸自信、犀利,甚至带着点攻击性。她毫不客气地指出了“灵犀OS”早期架构设计中几个她认为可能存在隐患的地方,言语直接,逻辑严密。
“你们的存储抽象层设计,看似简洁,但扩展性存疑。未来如果支持多种异构存储介质,现在的接口定义会成为瓶颈。”
“还有,分布式协同的考虑似乎不足?未来移动设备与云端、与其他设备的联动是必然,底层通讯机制需要前瞻性设计。”
她的问题个个切中要害,连陪同面试的陈默都有些招架不住。
林见鹿没有反驳,而是饶有兴致地听着,偶尔在她停顿的间隙,提出一个更深层、更前瞻的问题,引导她思考在资源受限的移动设备上,如何平衡性能、功耗与复杂性。
这场面试,更像是一场势均力敌的技术研讨。姜芸惊讶地发现,这个比她还要年轻几岁的创始人,技术视野和深度竟然如此惊人,总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她思路中的盲点,并提出更具建设性的方向。
当林见鹿最终向她描绘“灵犀OS”未来要构建的、打通端云、覆盖亿级设备的宏大技术蓝图时,姜芸心动了。她知道,在那家巨头里,她可能还需要按部就班很多年,才能接触到如此核心和有挑战性的领域。而在这里,机会就在眼前。
**第三位,则是一位纯粹的“野路子”天才,陆小舟。**
他甚至连本科学历都没有,高中毕业后就混迹于各种硬件论坛和二手电子市场,靠帮人维修手机、定制固件为生。但他对ARM架构的理解和底层驱动的 hag 能力,在极客圈子里是传奇般的存在。林见鹿是费了不少周折,通过多层关系,才在一个嘈杂的电脑城里,找到了正在帮人刷机的陆小舟。
面试地点就在陆小舟杂乱的工作台旁。他没有简历,也没有任何理论阐述。林见鹿直接带来了一块有着奇怪硬件bug的开发板。
陆小舟拿起板子,看了看,闻了闻(?!),然后接上示波器和调试器,手指在键盘上飞舞,眼神专注得吓人。他没有看任何文档,全凭经验和直觉,在密密麻麻的汇编和寄存器信息中快速定位问题,然后编写了一段极其精简、甚至有些“邪道”的补丁代码,完美解决了那个困扰了陈默团队好几天的诡异bug。
“这板子的时钟源有点偏,官方驱动没考虑这种公差。”陆小舟轻描淡写地解释了一句,继续低头摆弄他的零件。
林见鹿知道,这就是他要的、那种对硬件有着野兽般直觉的奇才。
面对这三位风格迥异、但都身怀绝技的候选人,林见鹿开出的条件也极具针对性:高于行业平均的薪资+有吸引力的期权,以及最重要的——**极大的技术自主权和挑战顶尖难题的机会**。
最终,方擎、姜芸、陆小舟,这三位后来分别成为“灵犀OS”在性能优化、系统架构和底层驱动领域不可或缺的技术中坚,都被林见鹿的诚意、眼光和“灵犀”所展现出的巨大潜力所打动,相继加入了团队。
当这三位“奇才”在新办公室里报到,并迅速投入到各自领域的研究中时,陈默看着明显被注入了强大活力的技术组,终于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对林见鹿佩服得五体投地:“鹿哥,还是你眼光毒!”
林见鹿看着办公室里新增的、那些沉浸在自己世界里的技术痴人、系统架构师和硬件黑客,心中了然。招揽奇才,仅仅是构建强大技术团队的第一步。如何将这些性格各异、才华横溢的个体有效整合,激发他们最大的潜能,形成合力,将是接下来更大的挑战。
但无论如何,潜龙的巢穴中,已经迎来了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猛将”。技术护城河的挖掘,随着这些关键人才的加入,正式进入了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