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5章 军制改革(2/2)
王镇恶则蹙眉思考着:“府兵……战力如何保证?分散务农,操练时间恐不及常备军。且自备器械,质量参差不齐如何解决?”
兵部尚书接口道:“大将军所虑极是。故需设立‘折冲都尉’、‘果毅都尉’等专职军官,负责日常管理和操练,确保战力。至于军械,可由将作监统一制式,下发核心部件,或定期检查修缮。且府兵立功,同样受赏,亦可选拔入禁军,以此激励。”
陈衍听得频频点头:“此策甚善!府兵制,既可解决兵源与粮饷难题,又可防止将领长期拥兵自重。禁军则保有一支随时可用的精锐。双轨并行,相辅相成。”
他当即决断:“即令兵部会同户部,尽快拟定府兵制详细章程:如何划分军府、如何授田、如何编练、如何征调、如何赏恤。首先在京畿及三辅地区试行,逐步推广至全国。”
“禁军方面,”他看向王镇恶,“玄甲、羽林等部,进行整编,核定员额,优中选优,淘汰老弱。务必保持其绝对战斗力。其粮饷装备,由国库优先保障。”
“臣等遵旨!”众人领命。
军制改革的核心确定后,另一项配套措施也被提出——完善军衔与勋官制度。
崔浩道:“以往军中,官职与品阶混杂,升迁赏功,有时难以明晰。臣建议,仿效前朝散官制度,并结合军旅特点,设立独立的军衔体系,如‘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及诸号‘将军’、‘中郎将’、‘郎将’、‘校尉’、‘都尉’等,明确等级,标志军人在军队中的地位和资历,与其所担任的实际职务既可兼任,又可相对分离。”
“同时,”兵部尚书补充,“设立勋官制度,如‘上柱国’、‘柱国’、‘上大将军’、‘大将军’直至‘骑都尉’、‘飞骑尉’等共十二转,用以酬赏军功。勋官是一种荣誉爵位,可享受相应待遇,但并非实际官职,旨在激励士气,使将士即便未获升职,其战功也能得到承认和奖赏。”
“可!”陈衍批准,“此事由兵部主理,吏部、礼部协同,尽快拿出细则。务求公正分明,使将士用命,功必赏,过必罚。”
诏令随即颁布。兵部衙门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忙碌。官员们划分折冲府辖区,计算田亩与兵员比例,制定操练章程和征调流程。
而在京郊的军营里,变化也悄然发生。玄甲军和羽林骑开始了严格的筛选和整训,待遇提高,但要求也更为严苛。一套初步的军衔标识系统开始试点,将领和军官的肩甲、护臂或旗帜上,出现了不同形式的标记以示区别。
关于勋官制度的讨论也在军营中流传开来,士卒们听说即使不当官,立了功也能获得永不剥夺的勋位和实实在在的赏赐,练武的热情更加高涨。
一场深刻的军制改革,就这样自上而下地推行开来。它旨在打造一个兼顾战斗力与可持续性、平衡中央集权与地方动员、有效激励将士的新型军事体系。府兵制如广袤的沃土,为帝国提供源源不断的兵员和基础;禁军如精炼的钢刀,是帝国最可靠的武力保障;而军衔勋官制度则如同润滑剂和催化剂,确保这台战争机器高效而忠诚地运转。
这支正在经历重塑的军队,即将承载着永兴皇帝的野心与梦想,走向未知的战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