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女生言情 > 寒旌映长安:从北府小卒到天下共 > 第282章 敦煌的犹豫

第282章 敦煌的犹豫(2/2)

目录

这是许诺,也是暗示:只要站队正确,好处少不了。

李暠的眼睛微微亮了一下,但迅速又黯淡下去,被更深的忧虑所取代。他搓着手,显得十分纠结:“陛下厚爱,天恩浩荡!老夫……老夫感激涕零!能与北秦此等大国交好,得陛下青睐,实乃西凉之福,老夫求之不得!”

他先是一番感恩戴德,随即话锋又是一转:“然……然河西局势,盘根错节,错综复杂。北凉兵强马壮,沮渠蒙逊性如烈火,近来又与北魏、柔然使者往来频繁……老夫若贸然……唉,西凉弹丸之地,实在经不起大风大浪啊。还望使者回禀陛下,体谅老夫之万难处境。”

他再次强调自己的弱小,并将北凉的威胁和与北魏、柔然的勾结点出,既是在解释自己的犹豫,也是在试探北秦能给予多大的支持,以及是否有决心真的与北凉乃至其背后的势力对抗。

张湛听出了他的弦外之音,脸上的笑容稍稍收敛,语气虽仍平和,却多了一丝不易察觉的份量:“公之顾虑,外臣明白。北凉所为,陛下亦有所察。其袭杀商队,勾结外敌,挑衅天威,陛下绝不会坐视不理。”

他没有直接说明北秦要动手,但“绝不会坐视不理”几个字,已足够有力量。他继续道:“陛下乃天下共主,自有雷霆手段,亦有容人之量。对于朋友,陛下从不吝啬。对于敌人……”他顿了顿,没有说下去,但意思不言自明。

“西凉乃汉家正统所系,陛下珍之重之。唯望公能明辨时势,持守本心。丝路南道之安宁,不仅关乎商旅,更关乎西凉之未来走向。望公三思。”

这番话,软中带硬,既表达了北秦的决心和能力,也再次强调了李暠的“汉家”身份,并将商路安全与其政治选择直接挂钩。

李暠的额头微微见汗。他拿起丝帕擦了擦,沉吟良久,才艰难地开口道:“陛下苦心,老夫……老夫明白了。请使者回复陛下,我西凉永感陛下恩德,绝无二心!丝路南道,只要在我西凉境内一日,老夫必竭尽全力,保其畅通!只是……只是北凉那边……”

他最终还是不敢做出明确承诺,尤其是针对北凉的承诺,试图将自己定位为一个中立的、只能管好自己一亩三分地的角色。

张湛知道,今日只能到此为止。能让李暠重申“绝无二心”并承诺保障南道安全,已是现阶段能争取到的最好结果。过于逼迫,反而可能将其推向北凉。

他见好就收,起身拱手:“公有此心,陛下定然欣慰。外臣定将公之言,一字不差禀明陛下。望公善保贵体,西凉之未来,系于公之一身。”

李暠如蒙大赦,连忙起身还礼:“多谢使者体谅!老夫已在偏殿设下薄宴,为使者接风洗尘,万望赏光。”

“恭敬不如从命。”张湛微笑答应。

宴席之上,歌舞升平,宾主看似尽欢。但张湛看得出,李暠的笑容背后是深深的忧虑和举棋不定。而他自己,则透过这敦煌王宫看似平和的气氛,感受到了其下涌动的暗流和西凉王国在两大势力夹缝中求存的艰难与危险。

他知道,陛下的“西和”之策,第一步行通了,但远远不够。西凉的犹豫,本身就是一种变量。真正的稳定,必须建立在北凉被彻底摧毁的基础之上。

宴罢回到使馆,张湛也立刻修书,将李暠的态度、言辞、以及敦煌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火速发往长安。他的奏报,将与裴嶷那封充满火药味的奏报一起,摆在皇帝的案头,为最终的战略决策,提供最关键的参考。

敦煌的夕阳,洒在这座古老的城池上,金光璀璨,却也无法完全驱散那弥漫在权力核心处的犹豫与阴霾。

目录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