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反复试验(1/2)
陆家的厨房在这个秋天变成了一个奇特的实验室。灶台边的案板上,搪瓷盆、玻璃瓶取代了往常的油盐酱醋,空气中弥漫着中药材特有的苦涩与芳香。林晚秋系着围裙,正小心翼翼地用一杆小铜秤称量辣椒粉。
这次把辣椒的比例再降低百分之五。她自言自语地在笔记本上记录,上次的反馈说温热感太强了。
陆沉舟带着冬冬走进来,看见妻子专注的侧影,轻声对儿子说:妈妈在给边防叔叔们做药,我们小声点。
冬冬懂事地点点头,好奇地踮脚看着桌上的瓶瓶罐罐。
你们回来得正好,林晚秋抬起头,眼睛因为连续熬夜有些发红,新一批样品刚做好,需要试用。
她取出三贴膏药,分别贴在陆沉舟的右手腕和冬冬的两个膝盖上。这是他们家的新惯例——每批新配方的首批试用者总是这父子俩。
这次的感觉怎么样?林晚秋紧张地问。
陆沉舟活动着手腕:温热感比上次柔和,但持久性好像差了些。
冬冬也奶声奶气地汇报:妈妈,左边膝盖热热的,右边不太热。
林晚秋立即在笔记本上记下:批次23号,辣椒减量后温热感持续时间缩短。可能需要调整肉桂比例来补偿。
这样的试验已经持续了一个多月。每天晚上,林晚秋都在厨房里忙碌到深夜,尝试各种配比和基质。煤球炉的火候很难控制,她常常要守在锅边,用体温计测量药膏的温度。
85度是最佳融合温度,她对着灶台上的温度计喃喃自语,超过90度药效会受损。
有一次,她因为太累打了个盹,锅里的药膏糊了,整个厨房都是焦糊味。陆王氏被呛醒,看见儿媳趴在灶台边睡着了,心疼地给她披上外套。
晚秋,去睡会儿吧。婆婆轻声劝道。
林晚秋惊醒,看着烧糊的药膏,懊恼地说:又浪费了一锅材料。
材料没了可以再买,身体累垮了可不行。陆王氏说着,动手帮她清理锅灶。
最困难的是基质的改良。传统的松香太硬,凡士林太软,林晚秋尝试了各种比例的组合。
爸爸,妈妈做的膏药好像橡皮糖。冬冬撕下膝盖上的试用贴,好奇地拉扯着。
这句话给了林晚秋启发。她想起小时候吃过的麦芽糖,既有弹性又不粘手。能不能在基质中加入类似麦芽糖的成分?
第二天,她特意去服务社买来麦芽糖,尝试加入配方中。但麦芽糖遇热即化,药膏变得过分粘稠。
看来不行。她失望地记录下这次失败。
陆沉舟下班回来,看见妻子对着锅里的失败品发愁,提议道:要不要试试橡胶?我听说有些工厂用橡胶做胶水。
这个建议让林晚秋眼前一亮。她托人在化工厂找来一小块生胶,溶解后加入配方中。这次的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膏体既有弹性,粘性也适中。
但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橡胶的味道太重,掩盖了药材的香气。
战士们不会喜欢这个味道的。林晚秋皱着眉头。
于是又开始了去味的尝试。她在药膏中加入薄荷油,用艾草汁浸泡橡胶,甚至试过用白酒萃取。经过几十次试验,终于找到了合适的去味方法。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